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學

關燈
一)又說:"心之體,性也。

    性即理也。

    故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無忠君之心,即無忠之理矣。

    理豈外于吾心耶?"(《答顧東橋書》,《傳習錄》中,《全書》卷二)從這些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朱熹與王陽明的不同,以及兩人所代表的學派的不同。

    根據朱熹的系統,那就隻能說,因有孝之理,故有孝親之心;因有忠之理,故有忠君之心。

    可是不能反過來說。

    但是王守仁所說的,恰恰是反過來說。

    根據朱熹的系統,一切理都是永恒地在那裡,無論有沒有心,理照樣在那裡。

    根據王守仁的系統,則如果沒有心,也就沒有理。

    如此,則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

     "明德" 王守仁用這樣的宇宙的概念,給予《大學》以形上學的根據。

    我們從第十六章 已經知道,《大學》有所謂"三綱領","八條目"。

    三綱領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于至善"。

    王守仁将大學定義為大人之學。

    關于"明明德",他寫道:"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

    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

    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

    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

    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

    彼顧自小之耳。

    是故見孺子之人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

    是其仁與孺子而為一體也。

    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

    ……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

    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

    是故謂之明德。

    ……是故苟無私欲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

    一有私欲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

    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複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大學問》,《全書》卷二十六) 關于"親民",他寫道:"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

    故明明德必在于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親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後吾之仁實與吾之父、人之父、與天下人之父而為一體矣,實與之為一體而後孝之明德始明矣。

    ……君臣也,夫婦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神鬼鳥獸草木也,莫不實有以親之,以達吾一體之仁。

    然後吾之明德始無不明,而真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矣。

    "(同上) 關于"止于至善",他寫道:"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現,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即所謂良知者也。

    至善之發見,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輕重厚薄,随感随應,變動不居,而亦莫不有天然之中。

    是乃民彜物則之極,而不容少有拟議增損于其間也。

    少有拟議增損于其間,則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謂矣。

    "(同上) 良知 如此,三綱領就歸結為一綱領:明明德。

    明德,不過是吾心之本性。

    一切人,無論善惡,在根本上都有此心,此心相同,私欲并不能完全蒙蔽此心,在我們對事物作出直接的本能的反應時,此心就總是自己把自己顯示出來。

    "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就是說明這一點的好例。

    我們對事物的最初反應,使我們自然而自發地知道是為是,非為非。

    這種知,是我們本性的表現,王守仁稱之為"良知"。

    我們需要做的一切,不過是遵從這種知的指示,毫不猶豫地前進。

    因為如果我們要尋找借口,不去立即遵行這些指示,那就是對于良知有所增損,因而也就喪失至善了。

    這種尋找借口的行為,就是由私意而生的小智。

    我們已經在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中看到,周敦頤、程颢都提出過同樣的學說,但是王守仁在這裡所說的,則給予這個學說以更有形上學意義的基礎。

     據說,楊簡(1226年卒)初見陸九淵,問:"如何是本心?"不妨順便提一下:"本心&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