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學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十四章 已經說過,陸王學派,也稱"心學",由程颢開創,由陸九淵、王守仁完成。
陸九淵(1139-1193年),人稱象山先生,今江西省人。
他與朱熹是朋友,但是他們的哲學思想在各方面都有分歧。
他們圍繞重大哲學問題,進行了口頭的、書面的争論,引起當時人們的極大興趣。
陸九淵的"心"的概念 據說陸九淵、王守仁二人都親自經驗過頓悟,然後對于他們的思想的真理價值,堅信不疑。
陸九淵有一天"讀古書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象山全集》卷三十三)又嘗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同上,卷三十六) 朱熹贊同程頤說的"性即理",陸九淵的回答卻是"心即理"(同上,卷十二)。
兩句話隻有一宇之差,可是其中存在着兩個學派的根本分歧。
我們在前一章 看到,在朱熹的系統中,認為心是理的具體化,也是氣的具體化,所以心與抽象的理不是一回事。
于是朱熹就隻能說性即理,而不能說心即理。
但是在陸九淵的系統中,剛好相反,認為心即理,他以為在心、性之間作出區别,純粹是文字上的區别。
關于這樣的文字上的區别,他說:"今之學者讀書,隻是解字,更不求血脈。
且如情、性、心、才,都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
"(同上,卷三十五) 可是我們在前一章 已經看出,朱熹區别心與性,完全不是文字上的區别;從他的觀點看來,實在的确存在着這樣的區别。
不過,朱熹所見的實在,與陸九淵所見的實在,迥不相同。
在朱熹看來,實在有兩個世界,一個是抽象的,一個是具體的。
在陸九淵看來,實在隻有一個世界,它就是心(個人的心)或"心"(宇宙的心)。
但是陸九淵的說法,隻給予我們一個要略,說明心學的世界系統大概是什麼。
隻有在王守仁的語錄和著作中,才能看到這個系統的更詳盡的闡述。
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 王守仁(1472-1528年),今浙江省人,通常稱他為陽明先生。
他不隻是傑出的哲學家,而且是有名的實際政治家。
他早年熱誠地信奉程朱;為了實行朱熹的教導,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子的理。
他專心緻志地"格"竹子這個"物",格了七天七夜,什麼也沒有發現,人也累病了。
他在極大的失望中不得不終于放棄這種嘗試。
後來,他被朝廷谪貶到中國西南山區的原始的生活環境裡,有一夜他突然大悟。
頓悟的結果,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會,根據這種領會他重新解釋了這部書。
就這樣,他把心學的學說完成了,系統化了。
王守仁的語錄,由他一位弟子筆記并選編為《傳習錄》,其中有一段說:"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雲:'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
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傳習錄》下,《王文成公全書》卷三) 又有一段說:"先生曰:'爾看這個天地中間,什麼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什麼叫做心?'對曰:'隻是一個靈明。
''可知充天塞地,中間隻有這個靈明。
人隻為形體自間隔了。
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
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得?"(同上) 由這幾段話,我們可以知道,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是什麼意思。
在他的這個概念中,宇宙是一個精神的整體,其中隻有一個世界,就是我們自己經驗到的這個具體的實際的世界。
這樣,當然就沒有,朱熹如此着重強調的,抽象的理世界的地位。
王守仁也主張心即理:他說:"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傳習錄》上,《全書》卷
陸九淵(1139-1193年),人稱象山先生,今江西省人。
他與朱熹是朋友,但是他們的哲學思想在各方面都有分歧。
他們圍繞重大哲學問題,進行了口頭的、書面的争論,引起當時人們的極大興趣。
陸九淵的"心"的概念 據說陸九淵、王守仁二人都親自經驗過頓悟,然後對于他們的思想的真理價值,堅信不疑。
陸九淵有一天"讀古書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象山全集》卷三十三)又嘗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同上,卷三十六) 朱熹贊同程頤說的"性即理",陸九淵的回答卻是"心即理"(同上,卷十二)。
兩句話隻有一宇之差,可是其中存在着兩個學派的根本分歧。
我們在前一章 看到,在朱熹的系統中,認為心是理的具體化,也是氣的具體化,所以心與抽象的理不是一回事。
于是朱熹就隻能說性即理,而不能說心即理。
但是在陸九淵的系統中,剛好相反,認為心即理,他以為在心、性之間作出區别,純粹是文字上的區别。
關于這樣的文字上的區别,他說:"今之學者讀書,隻是解字,更不求血脈。
且如情、性、心、才,都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
"(同上,卷三十五) 可是我們在前一章 已經看出,朱熹區别心與性,完全不是文字上的區别;從他的觀點看來,實在的确存在着這樣的區别。
不過,朱熹所見的實在,與陸九淵所見的實在,迥不相同。
在朱熹看來,實在有兩個世界,一個是抽象的,一個是具體的。
在陸九淵看來,實在隻有一個世界,它就是心(個人的心)或"心"(宇宙的心)。
但是陸九淵的說法,隻給予我們一個要略,說明心學的世界系統大概是什麼。
隻有在王守仁的語錄和著作中,才能看到這個系統的更詳盡的闡述。
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 王守仁(1472-1528年),今浙江省人,通常稱他為陽明先生。
他不隻是傑出的哲學家,而且是有名的實際政治家。
他早年熱誠地信奉程朱;為了實行朱熹的教導,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子的理。
他專心緻志地"格"竹子這個"物",格了七天七夜,什麼也沒有發現,人也累病了。
他在極大的失望中不得不終于放棄這種嘗試。
後來,他被朝廷谪貶到中國西南山區的原始的生活環境裡,有一夜他突然大悟。
頓悟的結果,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會,根據這種領會他重新解釋了這部書。
就這樣,他把心學的學說完成了,系統化了。
王守仁的語錄,由他一位弟子筆記并選編為《傳習錄》,其中有一段說:"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雲:'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
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傳習錄》下,《王文成公全書》卷三) 又有一段說:"先生曰:'爾看這個天地中間,什麼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什麼叫做心?'對曰:'隻是一個靈明。
''可知充天塞地,中間隻有這個靈明。
人隻為形體自間隔了。
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
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得?"(同上) 由這幾段話,我們可以知道,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是什麼意思。
在他的這個概念中,宇宙是一個精神的整體,其中隻有一個世界,就是我們自己經驗到的這個具體的實際的世界。
這樣,當然就沒有,朱熹如此着重強調的,抽象的理世界的地位。
王守仁也主張心即理:他說:"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傳習錄》上,《全書》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