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學
關燈
小
中
大
程頤死後隻有二十二年,朱熹(1130-1200年)就生于今福建省。
這二十年中,政局變化是嚴重的。
宋代在文化上有卓越成就,可是在軍事上始終不及漢、唐強大,經常受到北方、西北方外部部落的威脅。
宋朝最大的災難終于到來,首都(今開封市)陷于來自東北的通古斯部落的女真之手,被迫南渡,1127年在江南重建朝廷。
在此以前為北宋(960-1126年),在此以後為南宋(1127一1279年)。
朱熹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 朱熹,或稱朱子,是一位精思、明辯、博學、多産的哲學家。
光是他的語錄就有一百四十卷。
到了朱熹,程朱學派或理學的哲學系統才達到頂峰。
這個學派的統治,雖然有幾個時期遭到非議,特别是遭到陸王學派和清代某些學者的非議,但是它仍然是最有影響的獨一的哲學系統,直到近幾十年西方哲學傳人之前仍然如此。
我在第十七章 已經說過,中國皇朝的政府,通過考試制度來保證官方意識形态的統治。
參加國家考試的人,寫文章都必須根據儒家經典的官版章句和注釋。
我在第二十三章 又說過,唐太宗有一個重大行動,就是欽定經典的官版章句和"正義"。
在宋朝,大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1021一1086年)寫了幾部經典的"新義",宋神宗于1075年以命令頒行,作為官方解釋。
不久,王安石的政敵控制了政府,這道命令就作廢了。
這裡再提一下,新儒家認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最重要的課本,将它們編在一起,合稱"四書"。
朱熹為"四書"作注,他認為這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
據說,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
他還在修改他的注。
他還作了《周易本義》、《詩集傳》。
元仁宗于1313年發布命令,以"四書"為國家考試的主課,以朱注為官方解釋。
朱熹對其他經典的解釋,也受到政府同樣的認可,凡是希望博得一第的人,都必須遵照朱注來解釋這些經典。
明、清兩朝繼續采取這種作法,直到1905年廢科舉、興學校為止。
雄出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争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于獻魏蜀吳争漢鼎号三國迄兩晉
正如第十八章 指出的,儒家在漢朝獲得統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将精深的思想與淵博的學識結合起來。
朱熹就是儒家這兩個方面的傑出代表。
他的淵博的學識,使他成為著名的學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為第一流哲學家。
爾後數百年中,他在中國思想界占統治地位,決不是偶然的。
理 前一章 已經考察了程頤關于"理"的學說。
朱熹把這個學說講得更為清楚明白。
他說:"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
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
"(《朱子語類》卷九十五)某物是其理的具體實例。
着沒有如此如此之理,便不可能有如此如此之物。
朱熹說:"做出那事,便是這裡有那理。
"(《語類》卷一百一) 一切事物,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都是其理。
朱子有一段語錄,說:"問:枯槁之物亦有性,是如何?曰;是他合下有此理。
故曰:天下無性外之物。
因行階雲;階磚便有磚之理。
因坐雲;竹椅便有竹椅之理。
"(《語類》卷四) 又有一段說:"問: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如物之無情者亦有理否?曰:固是有理。
如舟隻可行之于水,車隻可行之于陸。
"(同上)又有一段說:"問:枯稿有理否?曰:才有物,便有理。
天不曾生個筆。
人把兔毫來做筆,才有筆,便有理。
"(同上)筆之理即此筆之性。
宇宙中其他種類事物都是如此:各類事物各有其自己的理,隻要有此類事物的成員,此類之理便在此類成員之中,便是此類成員之性。
正是此理,使此類事物成為此類事物。
所以照程朱學派的說法,不是一切種類的物都有心,即有情;但是一切物都有其自己的特殊的性,即有理。
由于這個原故,在具體的物存在之前,已經有理。
朱熹在《答劉叔文》的信中寫道:"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嘗實有是物也。
"(《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例如,在人發明舟、車之前。
已有舟、車之理。
因此,所謂發明舟、車,不過是人類發現舟、車之理,并依照此理造成舟、車而已。
甚至在形成物質的宇宙之前,一切的理都存在着。
朱子語錄有一段說:"徐問:天地未判時,下面許多都已有否?曰:隻是都有此理。
"(《語類》卷一)又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隻是理。
"(同上)理總是都在那裡,就是說,理都是永恒的。
太極 每類事物都有理,理使這類事物成為它應該成為的事物。
理為此物之極,就是說,理是其終極的标準。
("極"字本義是屋梁,在屋之正中最高處。
新
這二十年中,政局變化是嚴重的。
宋代在文化上有卓越成就,可是在軍事上始終不及漢、唐強大,經常受到北方、西北方外部部落的威脅。
宋朝最大的災難終于到來,首都(今開封市)陷于來自東北的通古斯部落的女真之手,被迫南渡,1127年在江南重建朝廷。
在此以前為北宋(960-1126年),在此以後為南宋(1127一1279年)。
朱熹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 朱熹,或稱朱子,是一位精思、明辯、博學、多産的哲學家。
光是他的語錄就有一百四十卷。
到了朱熹,程朱學派或理學的哲學系統才達到頂峰。
這個學派的統治,雖然有幾個時期遭到非議,特别是遭到陸王學派和清代某些學者的非議,但是它仍然是最有影響的獨一的哲學系統,直到近幾十年西方哲學傳人之前仍然如此。
我在第十七章 已經說過,中國皇朝的政府,通過考試制度來保證官方意識形态的統治。
參加國家考試的人,寫文章都必須根據儒家經典的官版章句和注釋。
我在第二十三章 又說過,唐太宗有一個重大行動,就是欽定經典的官版章句和"正義"。
在宋朝,大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1021一1086年)寫了幾部經典的"新義",宋神宗于1075年以命令頒行,作為官方解釋。
不久,王安石的政敵控制了政府,這道命令就作廢了。
這裡再提一下,新儒家認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最重要的課本,将它們編在一起,合稱"四書"。
朱熹為"四書"作注,他認為這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
據說,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
他還在修改他的注。
他還作了《周易本義》、《詩集傳》。
元仁宗于1313年發布命令,以"四書"為國家考試的主課,以朱注為官方解釋。
朱熹對其他經典的解釋,也受到政府同樣的認可,凡是希望博得一第的人,都必須遵照朱注來解釋這些經典。
明、清兩朝繼續采取這種作法,直到1905年廢科舉、興學校為止。
朱熹就是儒家這兩個方面的傑出代表。
他的淵博的學識,使他成為著名的學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為第一流哲學家。
爾後數百年中,他在中國思想界占統治地位,決不是偶然的。
理 前一章 已經考察了程頤關于"理"的學說。
朱熹把這個學說講得更為清楚明白。
他說:"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
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
"(《朱子語類》卷九十五)某物是其理的具體實例。
着沒有如此如此之理,便不可能有如此如此之物。
朱熹說:"做出那事,便是這裡有那理。
"(《語類》卷一百一) 一切事物,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都是其理。
朱子有一段語錄,說:"問:枯槁之物亦有性,是如何?曰;是他合下有此理。
故曰:天下無性外之物。
因行階雲;階磚便有磚之理。
因坐雲;竹椅便有竹椅之理。
"(《語類》卷四) 又有一段說:"問: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如物之無情者亦有理否?曰:固是有理。
如舟隻可行之于水,車隻可行之于陸。
"(同上)又有一段說:"問:枯稿有理否?曰:才有物,便有理。
天不曾生個筆。
人把兔毫來做筆,才有筆,便有理。
"(同上)筆之理即此筆之性。
宇宙中其他種類事物都是如此:各類事物各有其自己的理,隻要有此類事物的成員,此類之理便在此類成員之中,便是此類成員之性。
正是此理,使此類事物成為此類事物。
所以照程朱學派的說法,不是一切種類的物都有心,即有情;但是一切物都有其自己的特殊的性,即有理。
由于這個原故,在具體的物存在之前,已經有理。
朱熹在《答劉叔文》的信中寫道:"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嘗實有是物也。
"(《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例如,在人發明舟、車之前。
已有舟、車之理。
因此,所謂發明舟、車,不過是人類發現舟、車之理,并依照此理造成舟、車而已。
甚至在形成物質的宇宙之前,一切的理都存在着。
朱子語錄有一段說:"徐問:天地未判時,下面許多都已有否?曰:隻是都有此理。
"(《語類》卷一)又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隻是理。
"(同上)理總是都在那裡,就是說,理都是永恒的。
太極 每類事物都有理,理使這類事物成為它應該成為的事物。
理為此物之極,就是說,理是其終極的标準。
("極"字本義是屋梁,在屋之正中最高處。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