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兩個學派的開端

關燈
想當"财政部長",一位想當贊禮先生。

    第四位名叫曾點,他卻沒有注意别人在說什麼,隻是在繼續鼓瑟。

    等别人都說完了,孔子就要他說。

    他的回答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為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論語·先進》"子路、曾晰、冉有、公西華侍坐"章) 以上所引的第一章 ,程頤解釋說,"飯疏食飲水"本身并沒有什麼可樂的。

    這一章 意思是說,盡管如此貧窮,孔子仍然不改其樂(見《程氏經說》卷六)。

    以上所引的第二章 ,程颢解釋說:"箪、瓢、陋巷,非可樂,蓋自有其樂耳。

    '其'宇當玩昧,自有深意。

    "(《遺書》卷十二)這些解釋都是對的,但是沒有回答其樂到底是什麼。

     再看程頤的另一段語錄:"鮮于诜(無此字:ocr)問伊川曰:'顔子何以能不改其樂?'正叔曰:'顔子所樂者何事?'诜對曰:'樂道而已。

    '伊川曰:'使顔子而樂道,不為顔子矣!'"程頤的這個說法,很像禅師的說法,所以朱熹編《二程遺書》時,不把這段語錄編入遺書正文裡,而把它編入《外書》裡,似乎是編入"另冊"。

    其實程頤的這個說法。

    倒是頗含真理。

    聖人之樂是他的心境自然流露,可以用周敦頤說的"靜虛動直"來形容,也可以用程颢說的"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來形容。

    他不是樂道,隻是自樂。

     新儒家對于聖人之樂的理解,從他們對于上面所引的第三章 的解釋,可以看出來。

    朱熹的解釋是;"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随處充滿,無少欠阙。

    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

    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

    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見于言外。

    視三子之規規于事為之末者,其氣象不侔矣。

    故夫子歎息而深許之"(《論語集注》卷六) 我在第二十章 曾說,風流的基本品質,是有個超越萬物區别的心,在生活中隻遵從這個心,而不遵從别的。

    照朱熹的解釋,曾點恰恰是這種人。

    他快樂,因為他風流。

    在朱熹的解釋裡,也可以看出新儒家的浪漫主義成分。

    我說過,新儒家力求于名教中尋樂地。

    但是必須同時指出,照新儒家的看法"名教"并不是"自然"的對立面,而無甯說是"自然"的發展。

    新儒家認為,這正是孔孟的主要論點。

     要實現這種思想,新儒家的人成功了沒有呢?成功了。

    他們的成功,可以從以下兩首詩看出來,一首是邵雍的詩,一首是程颢的詩。

    邵雍是個很快樂的人,程颢稱他是"風流人豪"。

    他自名其住處為"安樂窩",自号"安樂先生"。

    他的詩,題為《安樂吟》,詩雲: 安樂先生,不顯姓氏。

     垂三十年,居洛之俟(無此字:ocr)。

     風月情懷,江湖性氣。

     色斯其舉,翔而後至。

     無賤無貧,無富無貴。

     無将無迎,無拘無忌。

     窘未嘗憂,飲不至醉。

    能詠吟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己仕爾幼學勉而緻有為者亦若是犬守夜雞司 收天下春,歸之肝肺。

     盆池資吟,甕牖薦睡。

     小車賞心,大筆快志。

     或戴接籬,或著半臂。

     或坐林間,或行水際。

     樂見善人,樂聞善事。

     樂道善言,樂行善意。

     聞人之惡,若負芒刺。

     聞人之善,如佩蘭蕙。

     不侵禅伯,不談方士。

     不出戶庭,直際天地。

     三軍莫淩,萬鐘莫緻。

     為快活人,六十五歲。

     (《伊川擊壤集》卷十四) 程颢的詩題為《秋日偶成》,詩雲: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态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明道文集》卷一) 這樣的人是不可征服的,在這個意義上,他們真是"豪雄"。

    可是他們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豪雄",他們是"風流人豪"。

     在新儒家中,有些人批評邵雍,大意是說他過分賣弄其樂。

    但是對程颢從來沒有這樣的批評。

    無論如何,我們還是在這裡找到了中國的浪漫主義(風流)與中國的古典主義(名教)的最好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