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兩個學派的開端

關燈
字代替了周敦頤所講的"靜"字。

    在修養的方法論上,以"敬"代"靜",标志着新儒家進一步離開了禅宗。

     第二十二章 指出過,修養的過程需要努力。

    即使最終目的是無須努力,還是需要最初的努力以達到無須努力的狀态。

    禅宗沒有說這一點,周敦頤的靜字也沒有這個意思。

    可是用了敬字,就把努力的觀念放到突出的地位了。

     涵養須用敬,但是敬什麼呢?這是新儒家兩派争論的一個問題,在下面兩章再回轉頭來講這個問題。

     處理情感的方法 我在第二十章 說,王弼所持的理論是,聖人"有情而無累"。

    《莊子》中也說:"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應帝王》)王弼的理論似即莊子之言的發揮。

     新儒家處理情感的方法,遵循着與王弼的相同的路線。

    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将情感與自我聯系起來。

    程颢說:"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

    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

    自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迹;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

    ……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

    是聖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

    "(《明道文集》卷三) 這是程颢答張載問定性的回信,後人題為《定性書》。

    程颢說的"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勿"自私",勿"用智",與周敦頤說的"靜虛動直",是一回事。

    講周敦頤時所舉的《孟子》中的例證,在這裡一樣适用。

     從程穎的觀點看,甚至聖人也有喜有怒,而且這是很自然的。

    但是因為他的心"廓然大公",所以一旦這些情感發生了,它們也不過是宇宙内的客觀現象。

    與他的自我并無特别的聯系。

    他或喜或怒的時候,那也不過是外界當喜當怒之物在他心中引起相應的情感罷了。

    他的心象一面鏡子.可以照出任何東西。

    這種态度産生的結果是,隻要對象消逝了,它所引起的情感也随之消逝了。

    這樣,聖人雖然有情,而無累。

    讓我們回到以前舉過的例子。

    假定有人看見一個小孩快要掉進井裡。

    如果他遵循他的自然沖動,就會立即沖上去救那個小孩。

    他的成功一定使他歡喜,他的失敗也一定使他悲傷。

    但是由于他的行為廓然大公,所以一旦事情做完了,他的情感也就消逝了。

    因此,他有情而無累。

     新儒家常用的另一個例子,是孔子最愛的弟子顔回的例子,孔子曾說顔回"不遷怒"(《論語·雍也》)。

    一個人發怒的時候,往往罵人摔東西,而這些人和東西都顯然與使他發怒的事完全不相幹。

    這就叫"遷怒"。

    他将他的怒,從所怒的對象上遷移到不是所怒的對象上。

    新儒家非常重視孔子這句話,認為顔回的這個品質,是作為孔門大弟子最有意義的品質,并認為顔回是僅次于孔子的一個完人。

    因此程頤解釋說:"須是理會得因何不遷怒。

    ……譬如明鏡,好物來時,便見是好;惡物來時,便見是惡;鏡何嘗有好惡也。

    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

    ……若聖人因物而未嘗有怒。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遺書》卷十八) 可見在新儒家看來,顔回不遷怒,是由于沒有把他的情感與自我聯系起來。

    一件事物的作用可能在他心中引起某種情感。

    正如一件東西可能照在鏡子裡,但是他的自我并沒有與情感聯系起來。

    因而也就無怒可遷。

    他隻對于在他心中引起情感的事物作出反應,但是他的自我并沒有為它所累。

    顔回被人認為是一個快樂的人,對于這一點,新儒家推崇備至。

     尋求快樂 我在第二十章 說過,新儒家試圖在名教中尋求樂地。

    尋求快樂,的确是新儒家聲稱的目标之一。

    例如,程颢說:"昔受學于周茂叔(即周敦頤。

    ——引者注),每令尋仲尼、顔子樂處,所樂何事。

    "(《遺書》卷二上)事實上,《論語》有許多章就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樂趣,新儒家常常引用的包括有以下幾章: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子曰:賢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雍也》) 另一章 說,有一次孔子與四位弟子一起閑坐,他要他們每個人談談自己的志願。

    一位說他想當一個國家的"軍政部長"、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