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發生論者

關燈
)。

    他是今陝西省人。

    他也是在"易傳"基礎上提出宇宙發生論,不過是從另一個觀點提出的。

    在他的宇宙發生論裡,特别強調"氣"的觀念,它在後來新儒家的宇宙發生論和形上學的理論中,越來越重要。

    "氣"這個宇,字面的意義是gas(氣體)或ether(以太)。

    在新儒家的哲學中,"氣"宇的意義有時候很抽象,有時候很具體,随着具體的哲學家們的不同系統而不同。

    當它的意義很抽象的時候,它接近"質料"的概念,"質料"的概念見于柏拉圖和亞力士多德的哲學,與柏拉圖的"理念"和亞力士多德的"形式"相對立。

    它這個意義是指原始的渾沌的質料,一切個體事物都由它形成。

    然而當它的意義很具體的時候,它是指物理的物質,一切存在的個體的物,都是用它造成的。

    張載說的"氣",是這種具體的意義。

     張載,同前人一樣,以"易傳"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句話為其宇宙發生論的基礎。

    可是在他看來,太極不是别的,就是氣。

    他的主要著作《正蒙》中寫道:"太和所謂道(指太極。

    ——引者注),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蕩、勝負、屈伸之始。

    "(《正蒙太和篇》,《張子全書》卷二) 太和是氣的全體之名,又被形容為"遊氣"(同上)。

    浮、升、動之性都是陽性;沈、降、靜之性都是陰性。

    氣受到陽性的影響,就浮、升;受到陰性的影響,就沈、降。

    這就使得氣永遠在聚散。

    氣聚,就形成具體的萬物;氣散,就造成萬物的消亡。

     《正蒙》中又寫道:"氣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

    方其聚也。

    安得不謂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謂之無!"(同上)于是張載盡力排除佛老的無。

    他說:"知太虛即氣,即無無。

    "(同上)太虛實際上不是絕對真空;它隻是氣處于散的狀态,再也看不見而已。

     《正蒙》有一段特别有名,叫做《西銘》,因為曾将它單獨地貼在張載書齋的西牆上,作為座右銘。

    在這一段文字中,張載以為,由于宇宙萬物都是一氣,所以人與其他的物都是同一個偉大身軀的一部分。

    我們應當事乾(天)如父,事坤(地)如母。

    把一切人當作自己的兄弟。

    我們應當推廣孝道,通過事奉宇宙的父母(即乾坤父母)而實行孝道。

    事奉宇宙的父母也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每一個道德行為,隻要對它有覺解,就是一個事奉宇宙的父母的行為。

    例如,如果一個人愛别人,僅隻因為别人與自己都是同一個社會的成員,那麼他就是盡他的社會義務,事奉社會。

    但是如果他愛别人,不僅是因為他們都是同一個社會的成員,而且是因為他們都是宇宙的父母的孩子,那麼他愛别人就不僅是事奉社會,而且同時是事奉整個宇宙的父母了。

    這一段的結語說:"生,吾順事;沒,吾甯也。

    ""生,吾順事"是說:活着的時候,我就順從和事奉宇宙的父母。

     對于《西銘》,後來新儒家的人極為稱贊,因為它将儒家對人生的态度,與佛家、道家、道教對人生的态度,清楚地區别開來。

    張載在另外的地方寫道:"太虛(即太和,道——引者注)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正蒙太和篇》,《張子全書》卷二)聖人就是充分覺解這個過程的人。

    因此,他既不求在此過程以外,如佛家那樣追求破除因果,結束生命;又不求長生不老,如道教那樣追求修煉身體,盡可能地長留人世。

    聖人由于覺解宇宙之性,因而知道"生無所得"。

    死無所喪"(《正蒙誠明篇》,《張子全書》卷三)。

    所以他隻求過正常的生活。

    他活着,就做作為社會一員和作為宇宙一員的義務需要他做的事;一旦死去,他就安息了。

     他做每個人應該做的事,但是由于他的覺解,他做的事獲得了新的意義。

    新儒家建立了一個觀點,從這個觀點看來,原先儒家評定為道德的行為,都獲得更高的價值,即超道德的價值。

    它們本身全都有禅宗稱為"妙道"的性質。

    在這個意義上,新儒家确實是禅宗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