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建立
關燈
小
中
大
以道生說:"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生死,遠更求之也。
斯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實為悟矣。
"(語出僧肇《維摩經注》卷七)佛家用"到彼岸"的比喻,表示得涅盤的意思。
道生說:"言到彼岸:若到彼岸,便是未到。
未到、非末到,方是真到。
此岸生死,彼岸捏盤。
"(同上,卷九)他還說:"若見佛者,未見佛也。
不見有佛,乃為見佛耳。
"(同上) 這大概也就是道生的佛無"淨土"論的意思。
這是他的又一個理論。
佛的世界,就正在眼前的這個世界之中。
有一篇論文題為《寶藏論》,傳統的說法說是僧肇所作,很可能不是他作的。
其中說:"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觀于金體,不睹衆相。
雖睹衆相,亦是一金。
既不為相所感,即離分别。
常觀金體。
無有虛謬。
喻彼真人,亦複如是。
"(《大藏經》卷四十五)意思是說:假設有個人在貯藏金器的寶庫内,看見了金器,但是沒有注意金器的形狀。
或者即使注意了金器的形狀,他還是認出了它們都是金子。
他沒有被各種不同的形狀所迷感,所以能夠擺脫它們的表面區别。
他總是看得出它們内含的本質是金子,而不為任何幻象所苦。
這個比喻說明了真人是什麼。
這個說法,可能不是出于僧肇;但是作為比喻,後來佛家經常使用。
佛性的實在性本身就是現象世界,正如金器的本身就是金子。
現象世界之外别無實在性,正如金器之外别無金子。
有些人,由于"無明",隻見現象世界,不見佛性的實在性。
另有些人,由于覺悟,見到佛性,但是這個佛性仍然是現象世界。
這兩種人所見的都是同一個東西,但是覺悟的人所見的,與無明的人所見的,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這就是中國佛學常說的:"迷則為凡,悟則為聖。
" 道生的理論中,還有"一闡提人(即反對佛教者)皆得成佛"義。
這本是一切有情皆有佛性的邏輯結論。
但是這與當時所見的《涅盤經》直接沖突,由于道生提出此義,就将他趕出首都南京。
若幹年後,當大本《涅盤經》譯出後,其中有一段證實了道生此義。
慧皎(554年卒)在道生的傳記中寫道;"時人以生推闡提得佛,此語有據;頓悟、不受報等,時亦憲章。
"(《高僧傳》卷七) 慧皎還告訴我們,道生曾說;"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言以诠理,人理則言息。
……若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矣。
"(同上)這也就是《莊子》說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莊子·外物》)中國哲學的傳統,把用詞叫做"言筌"。
按照這個傳統,最好的言說是"不落言筌"的言說。
我們已經知道,在吉藏"二谛義"中,到了第三層次,簡直無可言說。
在第三層次,也就沒有落入言筌的危險。
可是道生說到佛性時,他幾乎落入言簽,因為他把它說成了"心",他給人一種印象:定義的限制還可以加之于它。
在這方面,他是受了《涅盤經》的影響,《涅盤經》很強調佛性,所以他接近性宗("宇宙的心"宗)。
由此可見,在道生時代,已經為禅宗作了理論背景的準備,在下一章 便知其詳。
可是禅宗的大師們,仍然需要在這個背景上,把本章所講的各項理論,納入他們的高浮雕之中。
在以上所說的理論中,也可以發現幾百年後的新儒家的萌芽。
道生的人皆可以成佛的理論,使我們想起孟子所說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
孟子也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孟子·盡心上》)但是孟子所說的"心"、"性",都是心理的,不是形上學的。
沿着道生的理論所提示的路線,給予心、性以形上學的解釋,就達到了新儒家。
"宇宙的心"的觀念,是印度對中國哲學的貢獻。
佛教傳入以前,中國哲學中隻有"心",沒有"宇宙的心"。
道家的"道",雖如老子所說,是"玄之又玄",可是還不是"宇宙的心"。
在本章所講的時期以後,在中國哲學中,不僅有"心",而且有"宇宙的心"。
斯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實為悟矣。
"(語出僧肇《維摩經注》卷七)佛家用"到彼岸"的比喻,表示得涅盤的意思。
道生說:"言到彼岸:若到彼岸,便是未到。
未到、非末到,方是真到。
此岸生死,彼岸捏盤。
"(同上,卷九)他還說:"若見佛者,未見佛也。
不見有佛,乃為見佛耳。
"(同上) 這大概也就是道生的佛無"淨土"論的意思。
這是他的又一個理論。
佛的世界,就正在眼前的這個世界之中。
有一篇論文題為《寶藏論》,傳統的說法說是僧肇所作,很可能不是他作的。
其中說:"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觀于金體,不睹衆相。
雖睹衆相,亦是一金。
既不為相所感,即離分别。
常觀金體。
無有虛謬。
喻彼真人,亦複如是。
"(《大藏經》卷四十五)意思是說:假設有個人在貯藏金器的寶庫内,看見了金器,但是沒有注意金器的形狀。
或者即使注意了金器的形狀,他還是認出了它們都是金子。
他沒有被各種不同的形狀所迷感,所以能夠擺脫它們的表面區别。
他總是看得出它們内含的本質是金子,而不為任何幻象所苦。
這個比喻說明了真人是什麼。
這個說法,可能不是出于僧肇;但是作為比喻,後來佛家經常使用。
佛性的實在性本身就是現象世界,正如金器的本身就是金子。
現象世界之外别無實在性,正如金器之外别無金子。
有些人,由于"無明",隻見現象世界,不見佛性的實在性。
另有些人,由于覺悟,見到佛性,但是這個佛性仍然是現象世界。
這兩種人所見的都是同一個東西,但是覺悟的人所見的,與無明的人所見的,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這就是中國佛學常說的:"迷則為凡,悟則為聖。
" 道生的理論中,還有"一闡提人(即反對佛教者)皆得成佛"義。
這本是一切有情皆有佛性的邏輯結論。
但是這與當時所見的《涅盤經》直接沖突,由于道生提出此義,就将他趕出首都南京。
若幹年後,當大本《涅盤經》譯出後,其中有一段證實了道生此義。
慧皎(554年卒)在道生的傳記中寫道;"時人以生推闡提得佛,此語有據;頓悟、不受報等,時亦憲章。
"(《高僧傳》卷七) 慧皎還告訴我們,道生曾說;"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言以诠理,人理則言息。
……若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矣。
"(同上)這也就是《莊子》說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莊子·外物》)中國哲學的傳統,把用詞叫做"言筌"。
按照這個傳統,最好的言說是"不落言筌"的言說。
我們已經知道,在吉藏"二谛義"中,到了第三層次,簡直無可言說。
在第三層次,也就沒有落入言筌的危險。
可是道生說到佛性時,他幾乎落入言簽,因為他把它說成了"心",他給人一種印象:定義的限制還可以加之于它。
在這方面,他是受了《涅盤經》的影響,《涅盤經》很強調佛性,所以他接近性宗("宇宙的心"宗)。
由此可見,在道生時代,已經為禅宗作了理論背景的準備,在下一章 便知其詳。
可是禅宗的大師們,仍然需要在這個背景上,把本章所講的各項理論,納入他們的高浮雕之中。
在以上所說的理論中,也可以發現幾百年後的新儒家的萌芽。
道生的人皆可以成佛的理論,使我們想起孟子所說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
孟子也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孟子·盡心上》)但是孟子所說的"心"、"性",都是心理的,不是形上學的。
沿着道生的理論所提示的路線,給予心、性以形上學的解釋,就達到了新儒家。
"宇宙的心"的觀念,是印度對中國哲學的貢獻。
佛教傳入以前,中國哲學中隻有"心",沒有"宇宙的心"。
道家的"道",雖如老子所說,是"玄之又玄",可是還不是"宇宙的心"。
在本章所講的時期以後,在中國哲學中,不僅有"心",而且有"宇宙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