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

關燈
b> 本書第十章 已經講過,莊子認為聖人無情。

    聖人高度理解萬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萬物變化的影響。

    他"以理化情"。

    《世說》記載許多人而無情的故事。

    最著名的是謝安(320-385年)的故事。

    他任晉朝丞相時,北方的秦國大舉攻晉。

    秦帝親任統帥,自誇将士之多,投鞭長江,可以斷流。

    晉人大為震恐,但是謝安鎮靜、寂然,指派他的一個侄兒謝玄,領兵抵抗侵略。

    公元383年進行了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謝玄赢得決定性勝利,趕走了秦軍。

    最後勝利的消息送到謝安那裡的時候,他正在和一位朋友下棋。

    他拆信看了以後,把信擱在一邊,和先前一樣,繼續下棋。

    這位朋友問前線來了什麼消息。

    謝安還是那樣平靜,答道:"小兒輩大破賊。

    "(《世說·雅量》) 《三國志·魏書》鐘會傳附王弼傳的注中,記載了何晏(249年卒)與王弼(226-249年)關于情的讨論:"何晏以為'聖人無喜怒哀樂',其論甚精,鐘會等述之。

    弼與不同,以為'聖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

    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放不能無哀樂以應物。

    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于物者也。

    今以其無累,便謂不複應物。

    失之多矣'。

    " 王弼的理論,可以歸結為一句話:聖人有情而無累。

    這句話的确切意義,王弼沒有講清楚。

    它的含義,後來的新儒家大為發揮了,我們将在第二十四章 加以分析。

    現在隻需要指出:雖然新道家有許多人是主理派,可是也有許多人是主情派。

     前面說過,新道家強調妙賞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自我表現的理論,于是毫不奇怪。

    道家的許多人随地排遣了他們的情感,又随時産生了這些情感。

     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234-305年),《世說》裡有他的一個故事,就是例子。

    故事說:王戎喪兒,"山簡往省之。

    王悲不自勝。

    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簡服其言,更為之恸。

    "(《世說·傷逝》) 王戎的這番話,很好地說明了,為什麼新道家有許多人是主情派。

    可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動情,倒不在于某種個人的得失,而在于宇宙人生的某些普遍的方面。

    例如《世說》有這一則衛(王介)(無此字:ocr)(286-312年)的故事:"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悼,語左右雲:'見此茫茫,不覺百端交集。

    苟未免有情,亦複誰能遣此!"(《世說·言語》) 《世說》還有一則說:"桓子野每聞清歌,辄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世說·任涎》) 由于有這種妙賞能力,這些有風流精神的人往往為之感動的事物,其他的普通人也許并不為之感動。

    他們有情,固然有關于宇宙人生總體的情,也有關于他們自己的個人感觸的情。

    《世說》有一則說:"王長史登茅山,大恸哭曰:'琅琊王伯輿終當為情死!"(《世說·任誕》) 性的因素 在西方,浪漫主義往往有性的成分在裡面。

    中國的"風流"一詞也有這種含義,尤其是在後來的用法上。

    可是,晉代新道家的人對于性的态度,似乎純粹是審美的,不是肉感的。

    例如,《世說》有一則說:"阮公鄰家婦,有美色,當湖垆酤酒。

    阮與王安豐常從婦飲酒。

    阮醉,便眠其婦側。

    夫始殊疑之,伺察,終無他意。

    "(《世說·任誕》) 《世說》又有一則說:"山公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

    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于常交,問公。

    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

    "當時中國的風俗,一位夫人是不可以介紹給她丈夫的朋友的。

    因此韓氏對她丈夫說,這兩位朋友下次來了,她想在暗中窺看一下。

    "他日,二人來,妻勸公止之宿,具酒肉。

    夜,穿墉以視之,達旦忘反。

    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緻殊不如,正當以識度相友耳。

    '公曰:'伊輩亦常以我度為勝。

    "(《世說·賢媛》) 阮籍,山濤(205-283年)妻韓氏,都是欣賞異性的美,而不含任何性愛。

    或者可以說,他們隻是欣賞美,忘了性的成分。

     像這些都是晉代新道家"風流"精神的特征。

    照他們的看法,"風流"來于"自然","自然"反對"名教","名教"則是儒家的古典的傳統。

    不過,即便是在這個儒家衰徽的時期,還是有個名士和著作家樂廣(304年卒)這樣說:"名教中自有樂地。

    "(《世說·德行》)我們将在第二十四章 看到,新儒家就是在名教尋求此樂的一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