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
關燈
小
中
大
之阏聰。
目之所欲見者美色,而不得視,謂之阏明。
鼻之所欲向者椒蘭,而不得嗅,謂之阏膻。
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謂之阏智。
體之所欲安者美厚,而不得從,謂之阏适。
意之所欲為者放逸,而不得行,謂之阏往。
' ……凡引諸阏,廢虐之主。
去廢虐之主,熙熙然以俟死,一日一月,一年十年:吾所謂養。
拘此廢虐之主,錄而不舍,戚戚然以至久生,百年千年萬年:非吾所謂養。
' "管夷吾曰:'吾既告子養生矣,送死奈何?'晏平仲曰:'送死略矣。
···既死,豈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棄諸溝壑亦可,衮衣繡裳而納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
' "管夷吾顧謂鮑叔、黃子曰:'生死之道,吾二人進之矣'"。
任從沖動而生活 以上《楊朱》篇描寫的固然代表晉人精神,但是并不是晉人精神的全部,更不是其中最好的。
由以上引文可見,"楊朱"感興趣的似乎大都是追求肉體的快樂。
當然,按照新道家所說,追求這樣的快樂,也并不是必然要遭到鄙視。
然而,如果以此為唯一目的,毫不理解"超乎形象"的東西,那麼,用新道家的話說,這就不夠"風流"(就"風流"的最好的意義而言)。
《世說》中有劉伶(約221一約300年)的一個故事,他是"竹林七賢"之一。
故事說:"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
人見譏之。
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昆(無此字:ocr)衣,諸君何為入我昆中!"(《世說·任誕》)劉伶固然追求快樂,但是對于超乎形象者有所感覺,即有超越感。
這種超越感是風流品格的本質的東西。
具有這種超越感,并以道家學說養心即具有玄心的人,必然對于快樂具有妙賞能力,要求更高雅的快樂,不要求純肉感的快樂。
《世說》記載了當時"名士"的許多古怪行為。
他們純粹任從沖動而行,但是絲毫沒有想到肉感的快樂。
《世說》有一則說:"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訪徨,詠左恩《招隐》詩。
忽憶戴安道。
時戴在剡。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
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世說·任誕》) 《世說》另一則說:"鐘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識嵇康,鐘要于時賢之士,俱往尋康。
康方大樹下鍛。
向子期為佐鼓排。
康楊槌不辍,傍若無人,移時不交一言。
鐘起去。
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世說·簡傲》) 晉人盛贊大名士的體質美和精神美。
嵇康(223-262年)"風姿特秀",人比之為"松下風",說他"若孤松","若玉山"。
(《世說·容止》)鐘會(225-264年)所聞所見也許就是這些嗎。
《世說》另一則說:"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
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
遇桓于岸上過,王在船中,容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
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
弄畢,便上車去。
客主不交一言。
"(《世說·任誕》) 他們不交一言,因為他們要欣賞的隻是純粹的音樂美。
王徽之要求桓伊為他吹笛,因為他知道他能吹得好;桓伊也就為他吹,因為他知道他能欣賞他所吹的。
既然如此,吹完聽完以後,還有什麼别的要交言呢。
《世說》另一則說;"支公好鶴。
住剡東峁山,有人遺其雙鶴。
少時,翅長,欲飛。
支意惜之,乃铩其翮。
鶴軒翥,不複能飛,乃反顧翅,垂頭,視之如有懊喪意。
林曰;'既有淩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養令翮成,置使飛去。
"(《世說·言語》) 阮籍(210-263年)、阮鹹是叔侄,都是竹林七賢中的人。
"諸阮皆能飲酒。
仲容至宗人間共集,不複用常杯斟酌,以大甕盛酒,圍坐,相向大酌。
時有群豬來飲,直接上去,便共飲之"(《世說·任誕》) 支遁(314-366年)對鶴的同情,諸阮對豬的一視同仁,說明他們具有物我無别,物我同等的感覺。
要有風流的品格,這種感覺也是本質的東西。
要成為藝術家,這種感覺也是本質的東西。
真正的藝術家一定能夠把他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所描繪的對象上,然後通過他的工具媒介把它表現出來。
支遁本人也許就不願意做别人的玩物,他把這種感情投射到鶴的身上了。
雖然沒有人說他是藝術家,可是在這個意義上,他正是個真正的藝術家。
情的因素
目之所欲見者美色,而不得視,謂之阏明。
鼻之所欲向者椒蘭,而不得嗅,謂之阏膻。
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謂之阏智。
體之所欲安者美厚,而不得從,謂之阏适。
意之所欲為者放逸,而不得行,謂之阏往。
' ……凡引諸阏,廢虐之主。
去廢虐之主,熙熙然以俟死,一日一月,一年十年:吾所謂養。
拘此廢虐之主,錄而不舍,戚戚然以至久生,百年千年萬年:非吾所謂養。
' "管夷吾曰:'吾既告子養生矣,送死奈何?'晏平仲曰:'送死略矣。
···既死,豈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棄諸溝壑亦可,衮衣繡裳而納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
' "管夷吾顧謂鮑叔、黃子曰:'生死之道,吾二人進之矣'"。
任從沖動而生活 以上《楊朱》篇描寫的固然代表晉人精神,但是并不是晉人精神的全部,更不是其中最好的。
由以上引文可見,"楊朱"感興趣的似乎大都是追求肉體的快樂。
當然,按照新道家所說,追求這樣的快樂,也并不是必然要遭到鄙視。
然而,如果以此為唯一目的,毫不理解"超乎形象"的東西,那麼,用新道家的話說,這就不夠"風流"(就"風流"的最好的意義而言)。
《世說》中有劉伶(約221一約300年)的一個故事,他是"竹林七賢"之一。
故事說:"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
人見譏之。
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昆(無此字:ocr)衣,諸君何為入我昆中!"(《世說·任誕》)劉伶固然追求快樂,但是對于超乎形象者有所感覺,即有超越感。
這種超越感是風流品格的本質的東西。
具有這種超越感,并以道家學說養心即具有玄心的人,必然對于快樂具有妙賞能力,要求更高雅的快樂,不要求純肉感的快樂。
《世說》記載了當時"名士"的許多古怪行為。
他們純粹任從沖動而行,但是絲毫沒有想到肉感的快樂。
《世說》有一則說:"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訪徨,詠左恩《招隐》詩。
忽憶戴安道。
時戴在剡。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
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世說·任誕》) 《世說》另一則說:"鐘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識嵇康,鐘要于時賢之士,俱往尋康。
康方大樹下鍛。
向子期為佐鼓排。
康楊槌不辍,傍若無人,移時不交一言。
鐘起去。
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世說·簡傲》) 晉人盛贊大名士的體質美和精神美。
嵇康(223-262年)"風姿特秀",人比之為"松下風",說他"若孤松","若玉山"。
(《世說·容止》)鐘會(225-264年)所聞所見也許就是這些嗎。
《世說》另一則說:"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
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
遇桓于岸上過,王在船中,容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
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
弄畢,便上車去。
客主不交一言。
"(《世說·任誕》) 他們不交一言,因為他們要欣賞的隻是純粹的音樂美。
王徽之要求桓伊為他吹笛,因為他知道他能吹得好;桓伊也就為他吹,因為他知道他能欣賞他所吹的。
既然如此,吹完聽完以後,還有什麼别的要交言呢。
《世說》另一則說;"支公好鶴。
住剡東峁山,有人遺其雙鶴。
少時,翅長,欲飛。
支意惜之,乃铩其翮。
鶴軒翥,不複能飛,乃反顧翅,垂頭,視之如有懊喪意。
林曰;'既有淩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養令翮成,置使飛去。
"(《世說·言語》) 阮籍(210-263年)、阮鹹是叔侄,都是竹林七賢中的人。
"諸阮皆能飲酒。
仲容至宗人間共集,不複用常杯斟酌,以大甕盛酒,圍坐,相向大酌。
時有群豬來飲,直接上去,便共飲之"(《世說·任誕》) 支遁(314-366年)對鶴的同情,諸阮對豬的一視同仁,說明他們具有物我無别,物我同等的感覺。
要有風流的品格,這種感覺也是本質的東西。
要成為藝術家,這種感覺也是本質的東西。
真正的藝術家一定能夠把他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所描繪的對象上,然後通過他的工具媒介把它表現出來。
支遁本人也許就不願意做别人的玩物,他把這種感情投射到鶴的身上了。
雖然沒有人說他是藝術家,可是在這個意義上,他正是個真正的藝術家。
情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