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建立

關燈
佛教傳入中國,是中國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從它傳入以後,它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因素,在宗教、哲學、文學、藝術方面有其特殊影響。

     佛教的傳入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佛教傳入的确切年代是一個有争論的問題,曆史家們仍未解決,大概是發生在公元一世紀上半葉。

    傳統的說法是在東漢明帝(58-75年在位)時,但是現在有證據說明在明帝以前在中國已經聽說有佛教了。

    爾後佛教的傳播是一個漫長而逐步的過程。

    從中國的文獻資料看,在公元一、二世紀,佛教被人認為是有神秘法術的宗教,與陰陽家的和後來道教的神秘法術沒有多大不同。

     在二世紀,有一個說法是,佛不過是老子弟子而已,這個說法在一定範圍内傳開了。

    這個說法是受到《史記·老子列傳》的啟發,其中說老子晚年出關,"莫知其所終"。

    道家中的熱心人就這句話大加發揮,創作了一個故事,說老子去到西方,到達印度,教了佛和其他印度人,總共有二十九個弟子。

    這個說法的含意是,佛經的教義不過是《道德經》即《老子》的外國變種罷了。

     在三、四世紀,比較有形上學意義的佛經,翻譯的更多了,對佛學的了解也進了一步。

    這時候認為,佛學很像道家哲學,尤其是莊子哲學,而不像道教。

    佛學著作往往被人用道家哲學的觀念進行解釋。

    這種方法叫做"格義",就是用類比來解釋。

     這樣的方法、當然不會準确,容易造成曲解。

    于是在五世紀、這時候翻譯的佛經大量地迅速地增加了,這才堅決不用類比解釋了。

    可是仍然存在這樣的情況,就是五世紀的佛學大師,甚至包括印度來的鸠摩羅什在内,繼續使用道家的術語,諸如"有"、"無"、"有為"、"無為",來表達佛學的觀念。

    這樣做與類比解釋不同,後者隻是語詞的表面相似,前者則所用語詞與其表達的觀念有内在聯系。

    所以從這些著作的内容來判斷,作者們繼續使用道家術語,并沒有造成對佛學的誤解或曲解,倒是造成印度佛學與道家哲學的綜合,導緻中國形式的佛學的建立。

     這裡必須指出:"中國的佛學"與"在中國的佛學",二者所指的不一定是一回事,即不一定是同義語。

    因為佛教中有些宗派,規定自己隻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學傳統,而與中國的不發生接觸。

    相宗,又稱唯識宗,就是一個例子。

    相宗是著名的到印度取經的玄奘(596-664年)引進中國的。

    像相宗這樣的宗派,都隻能叫做"在中國的佛學"。

    它們的影響,隻限于少數人和短暫的時期。

    它們并沒有進入廣大知識界的思想中,所以在中國的精神的發展中,簡直沒有起作用。

     "中國的佛學"則不然,它是另一種形式的佛學,它已經與中國的思想結合,它是聯系着中國的哲學傳統發展起來的。

    往後我們将會看到,佛教的中道宗與道家哲學有某些相似之處。

    中道宗與道家哲學相互作用,産生了禅宗。

    禅宗雖是佛教,同時又是中國的。

    禅宗雖是佛教的一個宗派,可是它對于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佛學的一般概念 随着佛教的傳入中國,有些人為佛經的漢譯作了巨大的努力。

    小乘、大乘的經文都翻譯過來了,但是隻有大乘在中國的佛學中獲得永久的地位。

     總地說來,大乘佛學對中國人影響最大者是它的宇宙的心的概念,以及可以稱為它的形上學的負的方法。

    對這些進行讨論之前,必須首先考察一下佛學的幾個一般概念。

     雖說佛教有許多宗派,每個宗派都提出了某些不同的東西,可是所有的宗派一緻同意,他們都相信"業"的學說。

    業,通常解釋為行為,動作。

    但是業的實際含義更廣,不隻限于外部的行動,而且包括一個有情物說的和想的。

    照佛學的說法,宇宙的一切現象,或者更确切地說,一個有情物的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是他的心的表現。

    不論何時,他動,他說,以至于他想,這都是他的心做了點什麼,這點什麼一定産生它的結果,無論在多麼遙遠的将來。

    這個結果就是業的報應。

    業是因,報是果。

    一個人的存在,就是一連串的因果造成的。

     一個有情物的今生,僅隻是這個全過程的一個方面。

    死不是他的存在的終結,而隻是這個過程的另一個方面。

    今生是什麼,來自前生的業;今生的業,決定來生是什麼。

    如此,今生的業,報在來生;來生的業,報在來生的來生;以至無窮。

    這一連串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