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關燈
同學,萬變參備,乃至純也。

    苟以不雜為索,則雖龍章風姿,倩乎有非常之觀,乃至素也。

    若不能保其自然之質而雜乎外飾,則雖犬羊之(革享)(無此字:ocr)庸得謂之純素哉!"(《刻意》"故素也者……"注)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 知識和模仿 老莊都反對社會上通常公認的那種聖人。

    在先秦道家文獻中,"聖人"一詞有兩個意義。

    一個意義是完全的人(按道家的标準),一個意義是有一切種類知識的人。

    老莊攻擊知識,因之也攻擊這後一種聖人。

    但是由上述可知,向郭沒有反對那些是聖人的人。

    他所反對的是那些企圖模仿聖人的人。

    柏拉圖生來就是柏拉圖,莊子生來就是莊子。

    他們的天資就像龍章鳳姿一樣地自然。

    他們就像任何一物一樣地純素。

    他們寫《理想國》,《逍遙遊》,也若無事然,因為他們寫這些東西,不過是順乎自己的自然。

     這個觀點在向郭注中是這樣闡明的:"放知之為名,生于失當,而滅于冥極。

    冥極者,任其至分而無毫铢之加。

    是故雖負萬鈞,苟當其所能,則忽然不知重之在身。

    "(《養生主》"而知也無涯"注)如果按這個意義來理解知識,那麼,不論是柏拉圖還是莊子,都不能認為是有任何知識。

     隻有那些模仿的人才有知識。

    向郭似乎以為,模仿是錯誤的,他們有三個理由。

    第一,模仿是無用的。

    向郭注寫道:"當古之事,已滅于古矣,雖或傳之,豈能使古在今哉!古不在今,今事已變,故絕學任性,與時變化而後至焉。

    "(《天道》"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注)"學"就是模仿。

    每件事物都在變。

    每天都有新問題,新需要,碰到新情況。

    我們應當有新方法來對付新情況,新問題,新需要。

    即使是在已知的一瞬間,不同的人,其情況、問題,需要也各不相同。

    他們的方法也一定不相同。

    既然如此,模仿有什麼用呢? 第二,模仿是沒有結果的。

    向郭注告訴我們:"有情于為離、曠而弗能也,然離、曠以無情而聰明矣;有情于為賢聖而弗能也,然賢聖以無情而賢聖矣。

    豈直賢聖絕遠而離、曠難慕哉?雖下愚聾瞽及雞鳴狗吠,豈有情于為之,亦終不能也。

    "(《德充符》"莊子曰道與之貌……"注)某物是什麼,它就是什麼。

    一物總不能是另一物。

     第三,模仿是有害的。

    向郭注又說:有些人"不能止乎本性,而求外無已。

    夫外不可求而求之,譬猶以圓學方,以魚慕鳥耳。

    ""此愈近,彼愈遠,實學彌得,而性彌失。

    "(《齊物論》"五者圓而幾向方矣"注) 還有,"愛生有分,而以所貴引之。

    則性命喪矣。

    若乃毀其所貴,棄彼任我,則聰明各全,人含其真也"(《(月去)箧》"擢亂六律……"注)模仿别人,不僅不能成功;而且正由于模仿别人,就有極大可能喪失自己的自然本性。

    這是模仿的害處。

     所以模仿是無用的,沒有結果的,有害的。

    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任我",這也就是實踐"無為"。

     "齊物" 但是一個人若能真正"任我","毀其所貴",這就意味着他已經能夠去掉向郭所說的"偏尚之累"(《齊物論》"五者圓而幾向方矣"注)。

    換句話說,他已經能夠懂得"齊物"即萬物同等的道理,能夠從更高的觀點看萬物了。

    他已經登上了通向渾沌一體沒有差别的境界的康莊大道。

     《莊子·齊物論》中強調了這個沒有差别的學說,尤其是強調了沒有是非差别。

    向郭注發揮了這個學說,更加富于辯才。

    《齊物論》中說:"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向郭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