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儒家的獨尊和道家的複興
關燈
小
中
大
,無為。
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
黃老之家,論說天道,得其實矣。
"(《論衡·譴告篇》) 關于此論的機械論方面,他說:"人在天地之間,猶蚤虱之在衣裳之内,蝼蟻之在穴隙之中。
蚤虱蝼蟻為順逆橫從,能令衣裳穴隙之間氣變動乎?蚤虱蝼蟻不能,而獨謂人能,不達物氣之理也。
"(《論衡·變動篇》) 道家與佛學 所以王充為後一世紀的道家複興開辟了道路。
在這裡,要再一次強調"道教"與"道家"的區别,前者是宗教,後者是哲學。
我們要講的是道家哲學的複興,這種複興的道家哲學,我稱之為"新道家"。
有趣的是,我們看到,漢朝末年,道教也開始産生了。
現在有人把這種民間的道教叫作新的道家。
古文學派清除了儒家中的陰陽家成分。
這些成分後來與道家混合,形成一種新型的雜家,叫做道教。
在這個過程中,孔子的地位由神的地位還原為師的地位,老子則變成教主,這種宗教模仿佛教,終于也有了廟宇、神職人員、宗教儀式。
它變成一種有組織的宗教,幾乎完全看不出先秦道家哲學,所以隻能叫做道教。
在這以前,佛教已經從印度經過中亞傳入中國。
這裡也必須強調"佛教"與"佛學"的區别,前者是宗教,後者是哲學。
剛才說過,佛教在制度組織方面極大地啟發了道教。
在宗教信仰方面,道教的發展則是受到民族情緒的極大刺戟,人們憤怒地注視着外來的佛教竟然勝利地侵入中國。
有些人的确以為佛教是夷狄之教。
所以道教是中國本地的信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作為取代佛教的本地宗教而發展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它又從它的外來對手借用了大量的東西,包括制度,儀式,以至大部分經典的形式。
但是,佛教除了是一個有組織的宗教,還有它的哲學,即佛學。
道教雖然一貫反對佛教,但是道家卻以佛學為盟友。
當然,在出世方面,道家不及佛學。
可是在神秘的形式上,二者很有相似之處。
道家的"道",道家說是不可名的;佛學的"真如",佛學也說是不可言說的。
它既不是"一",也不是"多";既不是"非一",也不是"非多"。
這樣的名詞術語,正是中國話所說的"想入非非"。
在公元三、四世紀,中國著名的學者一般都是道家,他們又常常是著名的佛教和尚的親密朋友。
這些學者一般都精通佛典,這些和尚一般都精通道家經典,特别是《莊子》。
他們相聚時的談話,當時叫做"清談"。
他們談到了"非非"的時候,就一笑無言,正是在無言中彼此了解了。
在這類場合,就出現了"禅"的精神。
禅宗是中國佛教的一支,它真正是佛學和道家哲學最精妙之處的結合。
它對後來中國的哲學、詩詞、繪畫都有巨大的影響。
我們将在第二十二章 詳細讨論它。
政治社會背景 現在,讓我們回到漢朝獨尊儒家和爾後複興道家的政治社會背景上來。
儒家的勝利不是僅僅由于當時某些人的運氣或愛好。
當時存在的一定的環境,使儒家的勝利簡直是不可避免的。
秦國征服六國,靠的是以法家哲學為基礎的殘酷無情的精神,這在對内控制和對外關系中都表現出來。
秦朝亡了以後,人人就譴責法家的苛刻,完全不講儒家的仁義道德。
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就宣布,凡是治申不害、商鞅、韓非以及蘇秦、張儀之學的人一律不準舉為賢良做官(見《漢書·武帝紀》)。
法家如是變成秦的替罪羊。
在其他各家中,與法家距離最遠的是儒家和道家、所以很自然地發生了有利于儒家、道家的反作用。
漢朝初期,所謂"黃老之學"的道家,實際上十分盛行。
例如武帝的祖父文帝(公元前179一前157年在位)就深愛"黃老";大曆史家司馬談在其《論六家要指》中對道家評價最高。
按照道家的政治哲學來說,好的政府不要多管事情,而要盡可能少管事情。
所以聖王在位,如果他的前王管事過多造成惡果,他就要盡量消除。
這恰好是漢初的人所需要的,因為秦朝造成的苦難之一,就是管的過多。
所以建立漢朝的高祖劉邦率領他的革命軍隊,進入秦朝首都長安的時候,就與人民約法三章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除此以外,秦朝的苛法全部廢除(見《史記·高祖本記》)。
漢朝的創建人就是這樣地實行"黃老之學",雖然實行了,無疑是完全不自覺的。
所以道家哲學正好符合漢初統治者的需要,他們的政策是除秦苛法,與民休息,使
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
黃老之家,論說天道,得其實矣。
"(《論衡·譴告篇》) 關于此論的機械論方面,他說:"人在天地之間,猶蚤虱之在衣裳之内,蝼蟻之在穴隙之中。
蚤虱蝼蟻為順逆橫從,能令衣裳穴隙之間氣變動乎?蚤虱蝼蟻不能,而獨謂人能,不達物氣之理也。
"(《論衡·變動篇》) 道家與佛學 所以王充為後一世紀的道家複興開辟了道路。
在這裡,要再一次強調"道教"與"道家"的區别,前者是宗教,後者是哲學。
我們要講的是道家哲學的複興,這種複興的道家哲學,我稱之為"新道家"。
有趣的是,我們看到,漢朝末年,道教也開始産生了。
現在有人把這種民間的道教叫作新的道家。
古文學派清除了儒家中的陰陽家成分。
這些成分後來與道家混合,形成一種新型的雜家,叫做道教。
在這個過程中,孔子的地位由神的地位還原為師的地位,老子則變成教主,這種宗教模仿佛教,終于也有了廟宇、神職人員、宗教儀式。
它變成一種有組織的宗教,幾乎完全看不出先秦道家哲學,所以隻能叫做道教。
在這以前,佛教已經從印度經過中亞傳入中國。
這裡也必須強調"佛教"與"佛學"的區别,前者是宗教,後者是哲學。
剛才說過,佛教在制度組織方面極大地啟發了道教。
在宗教信仰方面,道教的發展則是受到民族情緒的極大刺戟,人們憤怒地注視着外來的佛教竟然勝利地侵入中國。
有些人的确以為佛教是夷狄之教。
所以道教是中國本地的信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作為取代佛教的本地宗教而發展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它又從它的外來對手借用了大量的東西,包括制度,儀式,以至大部分經典的形式。
但是,佛教除了是一個有組織的宗教,還有它的哲學,即佛學。
道教雖然一貫反對佛教,但是道家卻以佛學為盟友。
當然,在出世方面,道家不及佛學。
可是在神秘的形式上,二者很有相似之處。
道家的"道",道家說是不可名的;佛學的"真如",佛學也說是不可言說的。
它既不是"一",也不是"多";既不是"非一",也不是"非多"。
這樣的名詞術語,正是中國話所說的"想入非非"。
在公元三、四世紀,中國著名的學者一般都是道家,他們又常常是著名的佛教和尚的親密朋友。
這些學者一般都精通佛典,這些和尚一般都精通道家經典,特别是《莊子》。
他們相聚時的談話,當時叫做"清談"。
他們談到了"非非"的時候,就一笑無言,正是在無言中彼此了解了。
在這類場合,就出現了"禅"的精神。
禅宗是中國佛教的一支,它真正是佛學和道家哲學最精妙之處的結合。
它對後來中國的哲學、詩詞、繪畫都有巨大的影響。
我們将在第二十二章 詳細讨論它。
政治社會背景 現在,讓我們回到漢朝獨尊儒家和爾後複興道家的政治社會背景上來。
儒家的勝利不是僅僅由于當時某些人的運氣或愛好。
當時存在的一定的環境,使儒家的勝利簡直是不可避免的。
秦國征服六國,靠的是以法家哲學為基礎的殘酷無情的精神,這在對内控制和對外關系中都表現出來。
秦朝亡了以後,人人就譴責法家的苛刻,完全不講儒家的仁義道德。
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就宣布,凡是治申不害、商鞅、韓非以及蘇秦、張儀之學的人一律不準舉為賢良做官(見《漢書·武帝紀》)。
法家如是變成秦的替罪羊。
在其他各家中,與法家距離最遠的是儒家和道家、所以很自然地發生了有利于儒家、道家的反作用。
漢朝初期,所謂"黃老之學"的道家,實際上十分盛行。
例如武帝的祖父文帝(公元前179一前157年在位)就深愛"黃老";大曆史家司馬談在其《論六家要指》中對道家評價最高。
按照道家的政治哲學來說,好的政府不要多管事情,而要盡可能少管事情。
所以聖王在位,如果他的前王管事過多造成惡果,他就要盡量消除。
這恰好是漢初的人所需要的,因為秦朝造成的苦難之一,就是管的過多。
所以建立漢朝的高祖劉邦率領他的革命軍隊,進入秦朝首都長安的時候,就與人民約法三章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除此以外,秦朝的苛法全部廢除(見《史記·高祖本記》)。
漢朝的創建人就是這樣地實行"黃老之學",雖然實行了,無疑是完全不自覺的。
所以道家哲學正好符合漢初統治者的需要,他們的政策是除秦苛法,與民休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