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儒家的獨尊和道家的複興

關燈
來。

    這些說法若真正統治了中國,孔子的地位就類似耶稣的地位,儒家就成了地道的宗教了。

     可是不久以後,儒家中具有現實主義和理性主義頭腦的人,針對這些關于孔子和儒學的"非常可怪之論",提出了抗議。

    他們認為,孔子既不是神,也不是王,隻是一個聖人。

    孔子既沒有預知有漢、更沒有為任何朝代制法。

    他不過繼承了過去的偉大傳統的文化遺産,使之具有新的精神,傳之萬世罷了。

     古文學派和今文學派之争 儒家中的這些人形成了一派,名為古文學派。

    這個學派的得名,是由于它聲稱擁有"秦火"焚書之前密藏的經書,都是用古文字體書寫的。

    相對立的一派,有董仲舒等人,稱為今文學派.其得名是由于所用的經書是用漢朝通行的字體書寫的。

     這兩個學派的争論,是中國學術史上最大的争論之一。

    這裡不必詳說。

    這裡必須說的隻有一點。

    就是古文學派的興起,是對于今文學派的反動,也是革命。

    西漢末年,古文學派得到劉歆(公元前約46年一公元23年)的支持。

    劉歆是當時最大的學者之一。

    由于他全力支持古文學派,到了後來,今文學派的人就攻擊他一手僞造了全部古文經,這是很冤枉的。

     近年來,我看出這兩派的來源很可能上溯到先秦儒家的兩派。

    今文學派可能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繼續,古文學派可能是先秦儒家現實派的繼續。

    換句話說,今文學派出于孟子學派,古文學派出于荀子學派。

     《荀子》有一篇《非十二子》,其中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

    甚僻違而無類,幽隐而無說,閉約而無解。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 這一段話,現代學者長期困惑莫解。

    《中庸》據說是子思作的,可是在《中庸》裡,在《孟子》裡,都沒有提到五行。

    但是在《中庸》裡,還是有這樣的話:"國家将興,必有幀樣;國家将亡,必有妖孽。

    "(第二十四章 )《孟子》裡也這樣說過:"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公孫醜》下)這些話似乎可以表明,孟子和《中庸》的作者(如果不是子思本人,也一定是子思門人)在某種程度上的确相信天人感應和曆史循環。

    我們會想起,這些學說在陰陽五行家中都是很顯著的。

     若把董仲舒看成與孟子一派有一定的聯系,那麼,上述的荀子對子思、孟子的非議就更加有意義了。

    因為董仲舒觀點的原型如果真的出于孟子一派,則董仲舒是孟子一派的新發展,根據董仲舒來判斷孟子,則孟子也的确可以說是"僻違"而"幽隐"了。

     這個假說,還有事實可以增加它的力量。

    這就是,孟子和董仲舒都以為《春秋》是孔子所作,都特别重視《春秋》。

    孟子說:"孔子懼,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滕文公》下)孟子的說法是,孔子作《春秋》,是作天子所作的事。

    從這個說法,很容易得出董仲舒的說法,說是孔子果真受天命為天子。

     還有一個事實,就是董仲舒闡明他的人性學說時,總是毫不隐諱地拿它與孟子的人性學說作比較。

    在前一章 已經指出,二人的人性學說的不同。

    實際上隻是用語的不同。

     如果我們接受了這個假說,認為今文學派是儒家理想派即孟子一派的繼續,那麼就隻有假定古文學派是儒家現實派即荀子一派的繼續,才合乎道理。

    正因為如此,所以公元一世紀的古文學派思想家,都具有與荀子和道家相似的自然主義的宇宙觀(在這方面,荀子本人是受道家影響,前面已經講過了)。

     揚雄和王充 揚雄(公元前53一公元18年),是古文學派成員,就是持有自然主義宇宙觀的實例。

    他著的《太玄》在很大程度上充滿了"反者道之動"的思想,這正是《老子》和《易經》的基本思想。

     他還寫了一部《法言》,在其中攻擊陰陽家。

    當然,他在《法言》中也稱贊了孟子。

    不過這也無礙于我的假說,因為孟子雖有某些陰陽家的傾向,可是從未走到像漢代今文學派那樣的極端。

     古文學派最大的思想家無疑是王充(27一約100年),他以驚人的科學的懷疑精神,反對偶像崇拜。

    他的主要著作是《論衡》。

    他談到這部著作特有的精神時寫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衡》篇以十數,亦一言也,曰'疾虛妄'。

    (《論衡。

    鐵文篇》)又說:"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

    "(《論衡·薄葬篇》) 他用這種精神有力地攻擊了陰陽家的學說,特别是天人感應的學說,無論是目的論的,還是機械論的。

    關于天人感應論的目的論方面,他寫道:"夫天道,自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