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儒家的獨尊和道家的複興

關燈
漢朝不僅在年代上繼承秦朝,而且在許多方面也是繼承秦朝。

    它鞏固了秦朝首次實現的統一。

     統一思想 為達到鞏固統一的目的,秦采取了許多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統一思想的政策。

    秦統一六國之後,丞相李斯上書始皇帝,說;"古者天下散亂,莫能相一。

    ……人善其所私學。

    以非上所建立。

    今陛下并有天下,辨白黑而定一尊。

    而私學乃相與非法教之制。

    ……如此不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

    "(《史記·李斯列傳》) 然後他提出極端嚴厲的建議:一切史記,除了秦記。

    一切"百家"思想的著作和其他文獻,除了由博士官保管的,除了醫藥、蔔筮、種樹之書、都應當送交政府燒掉。

    至于任何個人若想求學,他們都應當"以吏為師"(《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帝批準了他的建議,于公元前213年付諸實施。

    這雖然是徹底掃蕩。

    實際上卻不過是長期存在的法家思想合乎邏輯的應用而已。

    韓非早已說過:"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韓非子·五蠹》) 李斯建議的目的很明白。

    他肯定是希望隻有一個天下,一個政府,一個曆史,一個思想。

    所以醫藥之類實用方技之書免于焚燒,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是因為它們是技術書籍,與"意識形态"無關。

     可是,正是秦朝的殘暴促使它迅速垮台,漢朝繼之而興,大量的古代文獻和"百家"著作又重見天日。

    漢朝統治者們雖然不贊成其前朝的極端措施,可是他們也感到,如果要維持政治上的統一,還是一定要統一帝國内的思想。

    這是統一思想的第二次嘗試,是沿着與秦朝不同的路線進行的。

     漢武帝(公元前140一前87年在位)進行了這一番新的嘗試。

    他在進行中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

     公元前136年左右,董仲舒在對策中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

    "他在對策的結論中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漢書·董仲舒傳》) 武帝采納了這個建議。

    正式宣布儒學為國家官方學說,六經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當然,儒家要鞏固這個新獲得的地位,需要用相當時間從其他對立的各家中擇取許多思想,從而使儒學變得與先秦儒學很不相同。

    前一章 我們已經講到,這個折中混合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而且自從武帝以後,政府總是使儒家比别家有更好的機會來闡發他們的學說。

     董仲舒所說的大一統原則,也在《春秋公羊傳》中讨論過。

    《春秋》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傳》的解釋中說:"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據董仲舒和公羊學派說,這個大一統,就是孔子作《春秋》時為他的理想中的新朝代制訂的綱領之一。

     武帝根據董仲舒建議而實施的措施,比起李斯向始皇帝建議的措施,要積極得多,也溫和得多,雖然兩者的目的同樣地在于統一整個帝國的思想。

    漢朝的措施,不是像秦朝的措施那樣不加區别地禁絕一切學派的思想,造成思想領域的真空,而是從"百家"之中選出一家,即儒家,給予獨尊的地位,作為國家的教義。

    還有一點不同,漢朝的措施沒有頒布對于私自教授其他各家思想的刑罰。

    它僅隻規定,凡是希望做官的人都必須學習六經和儒學。

    以儒學為國家教育的基礎,也就打下了中國的著名的考試制度的基礎,這沖制度是用于擴充政府新官員的。

    這樣一來,漢朝的措施實際上是秦朝的措施與以前的私學相調和的産物。

    這種私學,自孔子以後越來越普遍了。

    有趣的是,中國第一個私學教師,現在變成了中國第一個國學教師。

     孔子在漢代思想中的地位 這樣做的結果,孔子的地位在公元前一世紀中葉就變得很高了。

    大約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文獻,名叫"緯書"。

    緯,是與經相對的,譬如織布,有經有緯。

    漢朝許多人相信,孔子作了六經,還有些意思沒有寫完,他們以為,孔子後來又作了六緯,與六經相配,以為補充。

    所以,隻有六經與六緯的結合,才構成孔子的全部教義。

    當然,這些緯書實際上都是漢朝人僞造的。

     在緯書中,孔子的地位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高度。

    例如。

    有一篇春秋緯,名叫《漢含孳》,寫道:"孔子曰:丘覽史記。

    援引古圖,推集天變,為漢帝制法。

    "另一篇春秋緯,名叫《演孔圖》,說孔子是黑帝的兒子,還列舉了孔子生平的許多奇迹。

    這都是荒誕的虛構。

    這些緯書把孔子說成超人,說成神,能預知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