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将漢帝國理論化的哲學家
關燈
小
中
大
董仲舒的三統說也對每個朝代的統治有所限制。
一個皇家,無論多麼好,其統治時間是有限的。
終點一到,它就得讓位給新朝,新朝的創建者又是受新命于天的。
儒家就是用這樣的一些措施,試圖對專制君主的絕對權力加以約束。
對《春秋》的解釋 照董仲舒說,直接繼承周朝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漢朝。
他斷言,實際上是孔子受天命繼周而正黑統。
孔子不是實際的王,卻是合法的王。
能詠吟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己仕爾幼學勉而緻有為者亦若是犬守夜雞司
這是一個奇怪的學說,但是董仲舒及其學派竟然堅持它,相信它。
《春秋》本是孔子故鄉魯國的編年史,卻被他們(不正确地)認為是孔子的重要政治著作。
他們說孔子在《春秋》中行使新王的權力。
孔子正黑統,按照黑統進行了一切改制。
董仲舒以解釋《春秋》而著名,能夠引用《春秋》來證實他的哲學的各方面。
實際上,他不過是引《春秋》以為他的權威的主要來源。
他的著作題為《春秋繁露》,原因就在此。
董仲舒分春秋時代(公元前722一前481年)為三世:孔子所見世,所聞世,所傳聞世。
據董仲舒說,孔子作《春秋》時,用不同的詞語記載這三世發生的事件。
通過這些不同的"書法"就可以發現《春秋》的"微言大義"。
社會進化的三個階段 以前有三部重要的解釋《春秋》的書。
即"三傳",從漢朝起這三傳本身也成了經典。
它們是《左傳》(可能本來不是整個地為解釋《春秋》而作,到後來才歸附上去),《公羊傳》,《谷梁傳》。
三傳都是以據說是作者的姓氏命名。
其中以《公羊傳》的解釋,特别與董仲舒的學說相合。
在《公羊傳》中有相同的三世說。
東漢後期,何休(129一182)為《公羊傳》作解诂,進一步對這個學說進行了加工。
照何休的說法,《春秋》所記的過程,是孔子在理想上變"衰亂世"為"升平世"。
再變為"太平世"的過程。
何休以"所傳聞世"與"衰亂世"相配合,這是第一階段。
在此階段,孔子集中他的全部注意于自己的魯國,以魯為改制中心。
何休以"所聞世"與"升平世"相配合,這是第二階段。
在此階段,孔子已經治好了本國,進而将安定和秩序傳到"中國"境内的其他華夏國家。
最後,第三階段,何休以"所見世"與"太平世"相配合。
在此階段,孔子不僅将安定和秩序傳到諸夏之國。
而且開化了周圍的夷狄之國。
在此階段。
何休說:"天下遠近大小若一"(《公羊傳》隐公元年注)。
當然,何休的意思不是說,這些事孔子都實際完成了。
他的意思是說,如果孔子當真有了權力、權威,他就會完成這些事。
可是。
即使如此,這個學說也仍然是荒誕的,因為孔子隻活在《春秋》三世的後期,怎麼可能做前期的事呢? 何休闡明的道路,是孔子從本國做起。
進而治平天下。
這條道路。
與《大學》闡明的治國平天下的步驟相似。
所以在這一方面,《春秋》成了《大學》的例證。
這種将社會進化分為三階段的學說,又見于《禮記》的《禮運》篇。
照《禮運》篇所說,第一階段是亂世,第二階段是"小康"之世、第三階段是"大同"之世。
《禮運》篇描述的"大同"如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
是故謀閉而不興,竊切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是謂大同。
雖然《禮運》篇作者說這種大同是在過去的黃金時代。
它實際上代表了漢朝人當時的夢想。
漢朝人看到的單純是政治統一,他們一定希望看到更多方面的統一,像大同那樣的統一。
注: ①不是西方,雖然西方是與秋相配的。
據董氏說法,其原因是天"任陽不任陰"(《陰陽位》)。
一個皇家,無論多麼好,其統治時間是有限的。
終點一到,它就得讓位給新朝,新朝的創建者又是受新命于天的。
儒家就是用這樣的一些措施,試圖對專制君主的絕對權力加以約束。
對《春秋》的解釋 照董仲舒說,直接繼承周朝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漢朝。
他斷言,實際上是孔子受天命繼周而正黑統。
孔子不是實際的王,卻是合法的王。
《春秋》本是孔子故鄉魯國的編年史,卻被他們(不正确地)認為是孔子的重要政治著作。
他們說孔子在《春秋》中行使新王的權力。
孔子正黑統,按照黑統進行了一切改制。
董仲舒以解釋《春秋》而著名,能夠引用《春秋》來證實他的哲學的各方面。
實際上,他不過是引《春秋》以為他的權威的主要來源。
他的著作題為《春秋繁露》,原因就在此。
董仲舒分春秋時代(公元前722一前481年)為三世:孔子所見世,所聞世,所傳聞世。
據董仲舒說,孔子作《春秋》時,用不同的詞語記載這三世發生的事件。
通過這些不同的"書法"就可以發現《春秋》的"微言大義"。
社會進化的三個階段 以前有三部重要的解釋《春秋》的書。
即"三傳",從漢朝起這三傳本身也成了經典。
它們是《左傳》(可能本來不是整個地為解釋《春秋》而作,到後來才歸附上去),《公羊傳》,《谷梁傳》。
三傳都是以據說是作者的姓氏命名。
其中以《公羊傳》的解釋,特别與董仲舒的學說相合。
在《公羊傳》中有相同的三世說。
東漢後期,何休(129一182)為《公羊傳》作解诂,進一步對這個學說進行了加工。
照何休的說法,《春秋》所記的過程,是孔子在理想上變"衰亂世"為"升平世"。
再變為"太平世"的過程。
何休以"所傳聞世"與"衰亂世"相配合,這是第一階段。
在此階段,孔子集中他的全部注意于自己的魯國,以魯為改制中心。
何休以"所聞世"與"升平世"相配合,這是第二階段。
在此階段,孔子已經治好了本國,進而将安定和秩序傳到"中國"境内的其他華夏國家。
最後,第三階段,何休以"所見世"與"太平世"相配合。
在此階段,孔子不僅将安定和秩序傳到諸夏之國。
而且開化了周圍的夷狄之國。
在此階段。
何休說:"天下遠近大小若一"(《公羊傳》隐公元年注)。
當然,何休的意思不是說,這些事孔子都實際完成了。
他的意思是說,如果孔子當真有了權力、權威,他就會完成這些事。
可是。
即使如此,這個學說也仍然是荒誕的,因為孔子隻活在《春秋》三世的後期,怎麼可能做前期的事呢? 何休闡明的道路,是孔子從本國做起。
進而治平天下。
這條道路。
與《大學》闡明的治國平天下的步驟相似。
所以在這一方面,《春秋》成了《大學》的例證。
這種将社會進化分為三階段的學說,又見于《禮記》的《禮運》篇。
照《禮運》篇所說,第一階段是亂世,第二階段是"小康"之世、第三階段是"大同"之世。
《禮運》篇描述的"大同"如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
是故謀閉而不興,竊切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是謂大同。
雖然《禮運》篇作者說這種大同是在過去的黃金時代。
它實際上代表了漢朝人當時的夢想。
漢朝人看到的單純是政治統一,他們一定希望看到更多方面的統一,像大同那樣的統一。
注: ①不是西方,雖然西方是與秋相配的。
據董氏說法,其原因是天"任陽不任陰"(《陰陽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