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将漢帝國理論化的哲學家
關燈
小
中
大
盛的時候,它就去執助東方的木,形成了春。
陽全盛的時候,它就去南方扶助火,形成了夏。
但是根據物極必反的宇宙規律,如《老子》和"易傳"所講的,它當然盛極必衰。
陽盛極而衰的時候,陰就同時開始盛了。
陰初盛的時候,它到東方①扶助金,形成了秋。
陰極盛的時候,它到北方扶助水,形成了冬。
陰盛極而衰,陽同時開始盛,于是又有新的循環。
所以四季變化來自陰陽的盛衰,四季循環實際是陰陽循環。
董仲舒說:"天道之常,一陰一陽。
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
……是故天之道,以三時(春、夏、秋)成生,以一時(冬)喪死。
"(《陰陽義》) 照董仲舒的說法,這是表明"天之任陽不任陰、好德不好刑。
"(《陰陽位》)也是表明"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
與人相副。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陰陽義》) 因此、無論在肉體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為人者天》)既然如此。
人就高于宇宙其他一切的物。
"天、地、人.萬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
"(《立元神》)人何以成之?董仲舒說通過禮、樂、就是說,通過文明和文化。
假使真的沒有文明和文化、宇宙就像是個未成品,宇宙本身也會感到不完全的痛苦。
所以他說,天、地、人"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
"(《立元神》) 人性學說 由于天有其陰陽,人是天的副本,所以人心也包含兩個成分:性、情。
董仲舒用"性"宇.有時取廣義,有時取狹義。
就狹義說,性與情分開而且相對;就廣義說,性包括情。
在廣義上,董仲舒有時候以性為"質","性者,質也。
"(《深察名号》)人的這種質,包括性(狹義)和情。
由性而有仁,由情而有貪。
狹義的性,相當于天的陽;情相當于天的陰。
(《深察名号》) 與此相聯系.董仲舒談到争論已久的老問題,就是人性,即人的質,是善是惡的問題。
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說,他說:"善如米.性如禾。
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
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
米與善,人之繼天而成于外也。
非在天所為之内也。
天所為,有所至于止。
止之内謂之天,止之外謂之王教。
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
"(《實性》) 董仲舒因此強調人為和教化的作用,隻有教化才使人與天、地同等。
在這方面,他接近荀子。
但是他又和荀子不同,不同之處在于、他不認為人的質已經是惡的。
善是性的繼續。
不是性的逆轉。
董仲舒以為教化是性的繼續,這一點他又接近孟子。
他寫道:"或曰:性有善端,心有善質,尚安非善?應之曰:非也。
繭有絲而繭非絲也。
卵有雛而卵非雛也。
比類率然,有何疑焉。
"(《深察名号》)問題的提出,代表孟子的觀點。
問題的回答。
董仲舒把他自己和孟子清楚地分開了。
但是這兩位哲學家的不同,實際上不過是用語不同。
董仲舒自己就說:"孟子下質于禽獸之所為,故曰性之已善;吾上質于聖人之所善,故謂性未善。
"(《深察名号》)孟子與董仲舒的不同,就這樣歸結為兩個用語"已善"和"未善"的不同。
社會倫理學說 照董仲舒的說法,陰陽學說也是社會秩序的形上學根據。
他寫道:"凡物必有合。
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後,必有表,必有裡。
……有寒必有暑,有晝必有夜,此皆其合也。
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
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
……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與諸陰陽之之三綱,可求于天。
"(《基義》) 這個時期以前的儒家認為,社會有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董仲舒從中選出三倫,稱為三綱。
"綱"宇的意義是網的大繩,所有的細繩都連在大繩上。
君為臣綱,就是說,君為臣之主。
夫為妻綱,父為子綱,都是這個意思。
三綱之外,還有五常,都是儒家堅持的。
"常"有不變的意思,五常是儒家所講的五種不變的德性:仁,義,禮,智,信。
董仲舒本人雖然沒有特别強調這一點,但是所有的漢儒都共同主張,這五種德性
陽全盛的時候,它就去南方扶助火,形成了夏。
但是根據物極必反的宇宙規律,如《老子》和"易傳"所講的,它當然盛極必衰。
陽盛極而衰的時候,陰就同時開始盛了。
陰初盛的時候,它到東方①扶助金,形成了秋。
陰極盛的時候,它到北方扶助水,形成了冬。
陰盛極而衰,陽同時開始盛,于是又有新的循環。
所以四季變化來自陰陽的盛衰,四季循環實際是陰陽循環。
董仲舒說:"天道之常,一陰一陽。
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
……是故天之道,以三時(春、夏、秋)成生,以一時(冬)喪死。
"(《陰陽義》) 照董仲舒的說法,這是表明"天之任陽不任陰、好德不好刑。
"(《陰陽位》)也是表明"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
與人相副。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陰陽義》) 因此、無論在肉體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為人者天》)既然如此。
人就高于宇宙其他一切的物。
"天、地、人.萬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
"(《立元神》)人何以成之?董仲舒說通過禮、樂、就是說,通過文明和文化。
假使真的沒有文明和文化、宇宙就像是個未成品,宇宙本身也會感到不完全的痛苦。
所以他說,天、地、人"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
"(《立元神》) 人性學說 由于天有其陰陽,人是天的副本,所以人心也包含兩個成分:性、情。
董仲舒用"性"宇.有時取廣義,有時取狹義。
就狹義說,性與情分開而且相對;就廣義說,性包括情。
在廣義上,董仲舒有時候以性為"質","性者,質也。
"(《深察名号》)人的這種質,包括性(狹義)和情。
由性而有仁,由情而有貪。
狹義的性,相當于天的陽;情相當于天的陰。
(《深察名号》) 與此相聯系.董仲舒談到争論已久的老問題,就是人性,即人的質,是善是惡的問題。
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說,他說:"善如米.性如禾。
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
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
米與善,人之繼天而成于外也。
非在天所為之内也。
天所為,有所至于止。
止之内謂之天,止之外謂之王教。
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
"(《實性》) 董仲舒因此強調人為和教化的作用,隻有教化才使人與天、地同等。
在這方面,他接近荀子。
但是他又和荀子不同,不同之處在于、他不認為人的質已經是惡的。
善是性的繼續。
不是性的逆轉。
董仲舒以為教化是性的繼續,這一點他又接近孟子。
他寫道:"或曰:性有善端,心有善質,尚安非善?應之曰:非也。
繭有絲而繭非絲也。
卵有雛而卵非雛也。
比類率然,有何疑焉。
"(《深察名号》)問題的提出,代表孟子的觀點。
問題的回答。
董仲舒把他自己和孟子清楚地分開了。
但是這兩位哲學家的不同,實際上不過是用語不同。
董仲舒自己就說:"孟子下質于禽獸之所為,故曰性之已善;吾上質于聖人之所善,故謂性未善。
"(《深察名号》)孟子與董仲舒的不同,就這樣歸結為兩個用語"已善"和"未善"的不同。
社會倫理學說 照董仲舒的說法,陰陽學說也是社會秩序的形上學根據。
他寫道:"凡物必有合。
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後,必有表,必有裡。
……有寒必有暑,有晝必有夜,此皆其合也。
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
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
……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與諸陰陽之之三綱,可求于天。
"(《基義》) 這個時期以前的儒家認為,社會有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董仲舒從中選出三倫,稱為三綱。
"綱"宇的意義是網的大繩,所有的細繩都連在大繩上。
君為臣綱,就是說,君為臣之主。
夫為妻綱,父為子綱,都是這個意思。
三綱之外,還有五常,都是儒家堅持的。
"常"有不變的意思,五常是儒家所講的五種不變的德性:仁,義,禮,智,信。
董仲舒本人雖然沒有特别強調這一點,但是所有的漢儒都共同主張,這五種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