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
關燈
小
中
大
們由此而得的"道",隻怕也隻是許多根本不同的成分湊成的大雜燴,沒有任何有機聯系和一貫原則,所以與他們所加的崇高稱号。
"道",完全不配。
[注]關于中國人的民族觀念 對于"中國的統一"這一節末段的論斷,布德博士提出懷疑。
他寫道:"六朝(三至六世紀),元朝(1280一1367)。
清朝(1644-1911)實際上為時之久,足以使中國人在思想上對于分裂或異族統治感到司空見慣,盡管這種局面從理論上講也許不是"正統"。
況且即使在"正統"的統一時期,也還是常有懷柔或征服一系列的外族,如匈奴等,以及鎮壓國内叛亂的事。
所以我不認為目前的内憂外患是中國人在春秋戰國以後所不熟悉的局面,當然目前的憂患的确具有世界規模,其後果更加嚴重。
" 布德博士所提到的曆史事實無疑都是對的。
不過我在這一節所要講的不是曆史事實本身,而是中國人直到上世紀,甚至本世紀初,對于這些曆史事實的感受。
強調元朝、清朝是外來的統治,這一點是用現代的民族主義眼光提出來的。
從先秦以來.中國人鮮明地區分"中國"或"華夏",與"夷狄",這當然是事實,但是這種區分是從文化上來強調的。
不是從種族上來強調的。
中國人曆來的傳統看法是,有三種生靈:華夏、夷狄、禽獸。
華夏當然最開化,其次是夷狄,禽獸則完全未開化。
蒙古人和滿人征服了中國的時候,他們早巳在很大程度接受了中國文化。
他們在政治上統治中國,中國在文化上統治他們。
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而蒙古人和滿人并未使之明顯中斷或改變。
所以在傳統上.中國人認為,元代和清朝,隻不過是中國曆史上前後相繼的許多朝代之中的兩個朝代而已。
這一點可以從官修的各朝曆史看出來。
例如,明朝在一定意義上代表着反元的民族革命,可是明朝官修的《元史》,把元朝看作是繼承純是中國人的宋朝正統的朝代。
同樣,在黃宗羲(1610一1695)編著的《宋元學案》中。
并沒有從道德上訾議諸如許衡(1209-1281)、吳澄(1249-1333)這些學者,他們雖是漢人,卻在元朝做了高官,而黃宗羲本人則是最有民族氣節的反滿的學者之一。
民國也有一部官修的《清史稿》,把清朝看作繼承明朝正統的朝代。
它對于有關辛亥革命的一些事情的處理,政府認為不妥,把它禁了。
如果再有一布官修的新的《清史》,寫法就可能完全不同。
可是我在此要講的,是傳統的觀點。
就傳統的觀點而論,元朝、清朝正如其他朝代一樣,都是"正統"。
人們或許說中國人缺乏民族主義,但是我認為這正是要害。
中國人缺乏民族主義是因為他們慣于從天下即世界的範圍看問題。
中國人曆來不得不同匈奴等等非華夏人搏鬥,對于這件事,中國人曆來覺得,他們有時候不得不同夷狄搏鬥,正如有時候不得不同禽獸搏鬥。
他們覺得,像匈奴那些人不配同中國分享天下,正如美國人覺得紅印地安人不配同他們分享美洲。
由于中國人不太強調種族區别,結果就造成公元三、四世紀期間允許各種外族自由移入中國。
這種移入現在叫做"向内殖民",是六朝政治動亂的一個主要原因。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從超等民族的觀點批評的正是這種"向内殖民"。
佛教的輸入似乎使許多中國人認識到除了中國人也還另外有文明人存在,不過在傳統上對印度有兩種看法。
反對佛教的中國人相信印度人不過是另一種夷狄。
信仰佛教的中國人則認為印度是"西方淨土"。
他們對印度的稱贊,是作為超世問的世界來稱贊。
所以佛教的輸入,盡管對中國人的生活産生巨大影響,也并沒有改變中國人自以為是人世間唯一的文明人的信念。
由于有這些看法,所以中國人在十六、十七世紀開始與歐洲人接觸時,就認為他們也是與以前的夷狄一樣的夷狄,稱他們為夷。
因此中國人并不感到多大的不安,即使在交戰中吃了敗仗也是如此。
可是一發現歐洲人具有的文明雖與中國的不同,然而程度相等。
這就開始不安了。
情況的新奇之處不在于存在着不同于中國人的人群,而在于存在着不同于中國文明的文明,而已有相等的力量和重要性。
中國曆史上隻有春秋戰國時期有與此相似的情況、當時的各國雖不相同,但是文明程度相等,互相攻戰。
中國人現在感覺到是曆史重演,原因就在此。
如果讀一讀十九世紀的大臣如曾國藩(1811-1872)、李鴻章(1823-1901)的文章,更能夠證實他們對于西方沖擊的感受,的确是如此,這個注試圖說明他們如此感受的原因.
"道",完全不配。
[注]關于中國人的民族觀念 對于"中國的統一"這一節末段的論斷,布德博士提出懷疑。
他寫道:"六朝(三至六世紀),元朝(1280一1367)。
清朝(1644-1911)實際上為時之久,足以使中國人在思想上對于分裂或異族統治感到司空見慣,盡管這種局面從理論上講也許不是"正統"。
況且即使在"正統"的統一時期,也還是常有懷柔或征服一系列的外族,如匈奴等,以及鎮壓國内叛亂的事。
所以我不認為目前的内憂外患是中國人在春秋戰國以後所不熟悉的局面,當然目前的憂患的确具有世界規模,其後果更加嚴重。
" 布德博士所提到的曆史事實無疑都是對的。
不過我在這一節所要講的不是曆史事實本身,而是中國人直到上世紀,甚至本世紀初,對于這些曆史事實的感受。
強調元朝、清朝是外來的統治,這一點是用現代的民族主義眼光提出來的。
從先秦以來.中國人鮮明地區分"中國"或"華夏",與"夷狄",這當然是事實,但是這種區分是從文化上來強調的。
不是從種族上來強調的。
中國人曆來的傳統看法是,有三種生靈:華夏、夷狄、禽獸。
華夏當然最開化,其次是夷狄,禽獸則完全未開化。
蒙古人和滿人征服了中國的時候,他們早巳在很大程度接受了中國文化。
他們在政治上統治中國,中國在文化上統治他們。
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而蒙古人和滿人并未使之明顯中斷或改變。
所以在傳統上.中國人認為,元代和清朝,隻不過是中國曆史上前後相繼的許多朝代之中的兩個朝代而已。
這一點可以從官修的各朝曆史看出來。
例如,明朝在一定意義上代表着反元的民族革命,可是明朝官修的《元史》,把元朝看作是繼承純是中國人的宋朝正統的朝代。
同樣,在黃宗羲(1610一1695)編著的《宋元學案》中。
并沒有從道德上訾議諸如許衡(1209-1281)、吳澄(1249-1333)這些學者,他們雖是漢人,卻在元朝做了高官,而黃宗羲本人則是最有民族氣節的反滿的學者之一。
民國也有一部官修的《清史稿》,把清朝看作繼承明朝正統的朝代。
它對于有關辛亥革命的一些事情的處理,政府認為不妥,把它禁了。
如果再有一布官修的新的《清史》,寫法就可能完全不同。
可是我在此要講的,是傳統的觀點。
就傳統的觀點而論,元朝、清朝正如其他朝代一樣,都是"正統"。
人們或許說中國人缺乏民族主義,但是我認為這正是要害。
中國人缺乏民族主義是因為他們慣于從天下即世界的範圍看問題。
中國人曆來不得不同匈奴等等非華夏人搏鬥,對于這件事,中國人曆來覺得,他們有時候不得不同夷狄搏鬥,正如有時候不得不同禽獸搏鬥。
他們覺得,像匈奴那些人不配同中國分享天下,正如美國人覺得紅印地安人不配同他們分享美洲。
由于中國人不太強調種族區别,結果就造成公元三、四世紀期間允許各種外族自由移入中國。
這種移入現在叫做"向内殖民",是六朝政治動亂的一個主要原因。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從超等民族的觀點批評的正是這種"向内殖民"。
佛教的輸入似乎使許多中國人認識到除了中國人也還另外有文明人存在,不過在傳統上對印度有兩種看法。
反對佛教的中國人相信印度人不過是另一種夷狄。
信仰佛教的中國人則認為印度是"西方淨土"。
他們對印度的稱贊,是作為超世問的世界來稱贊。
所以佛教的輸入,盡管對中國人的生活産生巨大影響,也并沒有改變中國人自以為是人世間唯一的文明人的信念。
由于有這些看法,所以中國人在十六、十七世紀開始與歐洲人接觸時,就認為他們也是與以前的夷狄一樣的夷狄,稱他們為夷。
因此中國人并不感到多大的不安,即使在交戰中吃了敗仗也是如此。
可是一發現歐洲人具有的文明雖與中國的不同,然而程度相等。
這就開始不安了。
情況的新奇之處不在于存在着不同于中國人的人群,而在于存在着不同于中國文明的文明,而已有相等的力量和重要性。
中國曆史上隻有春秋戰國時期有與此相似的情況、當時的各國雖不相同,但是文明程度相等,互相攻戰。
中國人現在感覺到是曆史重演,原因就在此。
如果讀一讀十九世紀的大臣如曾國藩(1811-1872)、李鴻章(1823-1901)的文章,更能夠證實他們對于西方沖擊的感受,的确是如此,這個注試圖說明他們如此感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