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

關燈
矣;由勢謂之,道盡便矣;由辭謂之,道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此數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

    曲知之人,觀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為先王者也。

     荀子又在《天論》篇中說: 慎子有見于後,無見于先;老子有見于诎,無見于信;墨子有見于齊,無見于畸;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

     照荀子的看法,哲學家的"見"和"蔽"是聯在一起的。

    他有所見,可是常常同時為其見所蔽。

    因而他的哲學的優點同時是它的缺點。

     《莊子》的折中趨勢 《莊子》最後一篇《天下》篇的作者,提出了道家的折中觀點。

    這一篇實際上是先秦哲學的總結。

    我們不能肯定這位作者是誰,這并不妨礙他真正是先秦哲學的最好的曆史家和批評家。

     這一篇首先區分全部真理和部分真理。

    全部真理就是"内聖外王之道",對于它的研究稱為"道術";部分真理是全部真理的某一方面,對于它的研究稱為"方術"。

    這一篇說:"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

    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 這個"一"就是"内聖外王之道"。

    這一篇繼續在"道"内區分本、末、精、粗。

    它說:"古之人其備乎!……明于本數,系于末度。

    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

    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

    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缙紳先生,多能明之。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 因此《天下》篇以為儒家與"道"有某些聯系。

    但是儒家所知的限于"數度"、而不知所含的原理。

    這就是說,儒家隻知道"道"的粗的方面和細微末節,而不知其精,不知其本。

     《天下》篇繼續說:"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猶百家衆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

    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

    ···是故内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

    " 《天下》篇接着作出了各家的分類,肯定每一家都對于"道"的某一方面有所"聞",但是同時尖銳地批評了這一家的缺點。

    老子和莊子都受到高度地贊揚。

    可是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位道家領袖的道術,也和别家一樣,被說成"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

    也隻是"道術"的一方面。

    這是含蓄的批評。

     由此看來,《天下》篇的含意似乎是說,儒家知道具體的"數度",而不知所含的原理;道家知道原理,而不知數度。

    換句話說,儒家知道"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

    隻有兩家的結合才是全部真理。

     司馬談、劉歆的折中主義 這種折中的趨勢一直持續到漢朝。

    《淮南子》,又名《淮南王書》,與《呂氏春秋》一樣具有折中性質,隻是更傾向于道家。

    除了《淮南子》。

    還有兩位曆史家司馬談和劉歆,本書第三章 曾提到他們,也表現出折中的趨勢。

    司馬談是一位道家。

    他的《論六家要指》說:"《易大傳》:'天下一緻而百慮,同歸而殊塗。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史記。

    太史公自序》)他往下指出了六家的優點和缺點,但是結論以為道家兼采了各家的一切精華,因此居于各家之上。

     劉歆則不同,是一位儒家。

    他的《七略》,基本上保存在《漢書·藝文志》裡。

    他論列了十家之後,寫了一段結論,其中也引用了司馬談引過的《易大傳》的那句話,然後接着說:"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

    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

    ……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十家中略去小說家)之言。

    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漢書·藝文志》) 這一切說法反映了,甚至在思想領域裡也存在着強烈的統一願望。

    公元前三世紀的人,苦于長期戰禍,渴望政治統一;他們的哲學家也就試圖實現思想統一。

    折中主義是初步嘗試。

    可是折中主義本身不可能建立一個統一的系統。

    折中主義者相信有全部真理.希望用選取各家優點的辦法得到這個真理,也就是"道"。

    可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