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
關燈
小
中
大
有句話說:"曆史決不會重演"。
又有句話說:"日光之下無新事"。
這兩句話結合起來也許含有全面的真理。
從中國的觀點看,在國際政治的範圍内,當代的世界史以及近幾百年的世界史就像是重演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史: 秦統一前的政治狀況 春秋時代(公元前722一前481年)是由《春秋》所包括的年代而得名。
戰國時代是由當時各國戰争激烈而得名。
我們已經知道,封建時代人的行為受禮的約束。
其實,禮不僅約柬個人行為,而且約束各國行為。
有些禮适用于和平時期,有些禮适用于戰争時期。
一個國家在對外關系中遵循的平時和戰時的禮,等于我們現在所謂的國際法。
我們看到,在現代,國際法越來越無效。
近年以來、已經有許多實例:一國進攻别國而事前不發最後通牒,不宣戰。
一國的飛機轟炸别國的醫院,卻裝做沒有看見紅十字。
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們也看到相似的"國際法"無效的局面,這就是禮的衰微。
春秋時代,還有人尊重國際的禮。
《左傳》記載了公元前638年宋國與楚國的泓水之戰。
古闆的宋襄公親自指揮宋軍。
在楚軍正在渡河的時候,又在楚軍渡了河還未排列成陣的時候,宋軍司令官兩次請求襄公下令攻擊,襄公都說"不可",還說不攻擊不成陣勢的隊伍。
結果宋軍慘敗,襄公本人也受傷。
盡管如此,襄公仍然辯護他原來的決定。
還說"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宋軍司令官惱怒地說:"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所說的符合傳統的禮。
代表封建武士的騎士精神;宋國司令官所說的代表動亂年代的實際。
盛世夏有禹商有湯周文王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号商六百載至纣亡周武王始誅纣八百載最長久
今天各國政治家用來維持國際和平的方法。
與春秋戰國時各國政治家試用過而未成功的方法,何其相似。
注意到這一點是有趣的,也是令人喪氣的。
例如,公元前551年在宋國召開過十四國""弭兵"會議(《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後來,将當時的"天下"劃分為兩個"勢力範圍",東方歸齊國控制,西方歸秦國控制,公無前288年齊王為東帝,秦王為西帝(《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各國之間也有各種聯盟。
戰國時代,聯盟歸結為兩大類型:由北而南的"縱",由西而東的"橫"。
當時有七個主要的國家。
其中的秦國最富于侵略性。
縱的聯盟是六國對付秦國的,由于秦國在最西,六國分布在東,由北而南,故名合縱。
橫的聯盟是秦國與六國中的一國或數國結成以進攻其餘國家的,所以是由西而東地擴張,放名連橫。
秦國的政策是"遠交近攻"。
用這種方法它總是終于破壞了反秦的合縱而獲勝。
秦國以其"耕戰"優勢,又在六國内廣泛運用"第五縱隊"戰術。
經過一系列的血戰,勝利地一個一個地征服了六國。
最後于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全中國。
于是秦王自定尊号為"秦始皇帝",以此名垂于青史。
同時他廢除了封建制度,從而在曆史上第一次創建了中央集權的中華帝國,号稱秦朝。
中國的統一 中國的實際統一雖然是到秦始皇才實現,可是這種統一的願望全國人民早就有了。
《孟子》記載梁惠王問孟子:"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說:"定于一。
"王又問:"孰能一之?"孟子回答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上)"一"就是"統一"。
這段對話清楚地表現了時代的願望。
這裡用world(世界)翻譯中文的"天下","天下"的字面意義是"普天之下"。
有些人将"天下"譯為empire(帝國),因為他們認為,古代中國人稱之為"天下"者,隻限于中國封建諸國的範圍。
這完全屬實。
但是我們不可以把一個名詞的内涵,與某個時代的人們所了解的這個名詞的外延,混淆起來。
就外延說,它限于當時的人所掌握的對事實的知識;就内涵說,它是個定義的問題。
舉例來說、古代漢語的"人"宇,當時所指的實際是限于中國血統的人,可是并不能因此就在把它譯成現代漢語時譯作"中國人"。
古代中國人說"人"意思确實是想說人類,
又有句話說:"日光之下無新事"。
這兩句話結合起來也許含有全面的真理。
從中國的觀點看,在國際政治的範圍内,當代的世界史以及近幾百年的世界史就像是重演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史: 秦統一前的政治狀況 春秋時代(公元前722一前481年)是由《春秋》所包括的年代而得名。
戰國時代是由當時各國戰争激烈而得名。
我們已經知道,封建時代人的行為受禮的約束。
其實,禮不僅約柬個人行為,而且約束各國行為。
有些禮适用于和平時期,有些禮适用于戰争時期。
一個國家在對外關系中遵循的平時和戰時的禮,等于我們現在所謂的國際法。
我們看到,在現代,國際法越來越無效。
近年以來、已經有許多實例:一國進攻别國而事前不發最後通牒,不宣戰。
一國的飛機轟炸别國的醫院,卻裝做沒有看見紅十字。
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們也看到相似的"國際法"無效的局面,這就是禮的衰微。
春秋時代,還有人尊重國際的禮。
《左傳》記載了公元前638年宋國與楚國的泓水之戰。
古闆的宋襄公親自指揮宋軍。
在楚軍正在渡河的時候,又在楚軍渡了河還未排列成陣的時候,宋軍司令官兩次請求襄公下令攻擊,襄公都說"不可",還說不攻擊不成陣勢的隊伍。
結果宋軍慘敗,襄公本人也受傷。
盡管如此,襄公仍然辯護他原來的決定。
還說"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宋軍司令官惱怒地說:"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所說的符合傳統的禮。
代表封建武士的騎士精神;宋國司令官所說的代表動亂年代的實際。
與春秋戰國時各國政治家試用過而未成功的方法,何其相似。
注意到這一點是有趣的,也是令人喪氣的。
例如,公元前551年在宋國召開過十四國""弭兵"會議(《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後來,将當時的"天下"劃分為兩個"勢力範圍",東方歸齊國控制,西方歸秦國控制,公無前288年齊王為東帝,秦王為西帝(《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各國之間也有各種聯盟。
戰國時代,聯盟歸結為兩大類型:由北而南的"縱",由西而東的"橫"。
當時有七個主要的國家。
其中的秦國最富于侵略性。
縱的聯盟是六國對付秦國的,由于秦國在最西,六國分布在東,由北而南,故名合縱。
橫的聯盟是秦國與六國中的一國或數國結成以進攻其餘國家的,所以是由西而東地擴張,放名連橫。
秦國的政策是"遠交近攻"。
用這種方法它總是終于破壞了反秦的合縱而獲勝。
秦國以其"耕戰"優勢,又在六國内廣泛運用"第五縱隊"戰術。
經過一系列的血戰,勝利地一個一個地征服了六國。
最後于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全中國。
于是秦王自定尊号為"秦始皇帝",以此名垂于青史。
同時他廢除了封建制度,從而在曆史上第一次創建了中央集權的中華帝國,号稱秦朝。
中國的統一 中國的實際統一雖然是到秦始皇才實現,可是這種統一的願望全國人民早就有了。
《孟子》記載梁惠王問孟子:"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說:"定于一。
"王又問:"孰能一之?"孟子回答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上)"一"就是"統一"。
這段對話清楚地表現了時代的願望。
這裡用world(世界)翻譯中文的"天下","天下"的字面意義是"普天之下"。
有些人将"天下"譯為empire(帝國),因為他們認為,古代中國人稱之為"天下"者,隻限于中國封建諸國的範圍。
這完全屬實。
但是我們不可以把一個名詞的内涵,與某個時代的人們所了解的這個名詞的外延,混淆起來。
就外延說,它限于當時的人所掌握的對事實的知識;就内涵說,它是個定義的問題。
舉例來說、古代漢語的"人"宇,當時所指的實際是限于中國血統的人,可是并不能因此就在把它譯成現代漢語時譯作"中國人"。
古代中國人說"人"意思确實是想說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