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學

關燈
第十二章 說過,《易經》本來是一部占蔔的書。

    到後來,儒家為它作出了宇宙論的、形上學的、倫理學的解釋,構成了"易傳",附在現在通行的《易經》後面。

     "易傳"的宇宙論學說已經在第十二章 講到了。

    往後在第二十三章 還要講到。

    這一章 我們隻限于講"易傳"和《中庸》中的形上學、倫理學學說。

     《中庸》是《禮記》的一篇。

    傳統的說法是。

    《中庸》為孔子之孫子思所作,但是實際上它的大部分是較晚的著作。

    "易傳"和《中庸》代表先秦儒家形上學發展的最後階段。

    它們的形上學興趣确實很大,所以公元三、四世紀的新道家把《易》當作思辨哲學的三部主要經典之一,另外兩部是《老子》、《莊子》,合稱"三玄"。

    梁武帝(公元502-549年在位)本人是佛教徒,也為《中庸》作注。

    公元十世紀和十一世紀佛教禅宗的和尚也作過這樣的注,标志着新儒家的開端。

     事物的原理 "易傳"中最重要的形上學觀念是"道"的觀念,道家也如此。

    可是,"易傳"的道與道家的道,完全不同。

    道家的道是無名,不可名。

    "易傳"的道,不但是可名,而且嚴格地講來,正是道,也隻有道,才是可名。

     為了區别這兩個概念,不妨把道家的道加上引号"","易傳"的道則不加。

    道家的"道"是統一的"一",由此産生宇宙萬物的生成和變化。

    "易傳"的道則相反,是多樣的,是宇宙萬物各類分别遵循的原理。

    惟其如此,它們就很有點像西洋哲學中"共相"的概念。

    我們已經知道,公孫龍以"堅"為堅之類的共相,因為正是這個堅的共相使物質世界具體的物成為堅的。

    在"易傳"的術語中,使堅物成為堅者可以稱為堅之道。

    這個堅之道,可以與各個物體的堅分離、構成一個可名的形上學原理。

     有許多這樣的道,如君道,臣道,父道,子道。

    它們是君、臣、父、子所應該成為者。

    每一類的道各以一個名表示,每個人都應該合乎理想地依照這些不同的名來行動。

    我們在此看出了孔子的正名學說。

    這個學說當初在孔子那裡隻不過是倫理的學說,現在在"易傳"裡就變成又是形上學的學說了。

     我們已經知道,《易》本來是占蔔的書。

    用擺弄蓍草的方法得到某卦某爻,再從《易》裡查出它的卦辭、爻辭,據說可以知道所蔔的吉兇。

    所以這些卦辭、爻辭可以應用于實際生活的各種不同的特殊情況。

    "易傳"的作者們由這種程序而悟到公式。

    從這個觀點來看《易》,他們認為卦辭、爻辭都是公式,每個公式代表一種或多種道。

    也就是一種或多種共相原理。

    全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辭、爻辭,因而被認為代表了宇宙中所有的道。

     卦、爻,都被看作這些共相的道的圖象。

    "易傳"的《系辭傳·下》說:"易者,象也"。

    這樣的象,如符合邏輯中所謂的"變項"。

    變項的作用,是代替一類或若幹類具體事物。

    一個事物,按某種條件歸人某類,就可以代入含有某變項的公式;這就是說,它可以代人某卦、某爻的卦辭、爻辭,這些卦、爻都是象。

    這個公式代表着這類事物應該遵循的道。

    從占蔔的觀點看,遵之則吉,違之則兇。

    從道德的觀點看,遵之則是,違之則非。

     舉例來說,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據說是剛健之象;第二卦,坤卦,是柔順之象。

    凡是滿足剛健條件的事物,都可以代入有乾卦卦象出現的公式裡;凡是滿足柔順條件的事物,都可以代入有坤卦卦象出現的公式裡。

    因此,乾卦的卦辭、爻辭,被假定為代表宇宙一切剛健事物的道;坤卦的卦辭、爻辭,被假定為代表宇宙一切柔順事物的道。

     所以坤卦《緣(無此字:ocr)辭》說:"先,迷失道;後,順得常。

    "坤封《文言》說:"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 乾卦正好與坤卦相對,是天之象,夫之象,君之象。

    乾卦的卦辭、爻辭代表着天道,夫道,君道。

     因此,誰若想知道如何為君為夫,就應當查閱乾卦所講的;誰若想知道如何為臣為妻,就應當查閱坤卦所講的。

    所以《系辭傳·上》說:"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又說:&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