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學

關燈
第三十章 ) 這種和,若不隻是包括人類社會,而且彌漫全宇宙,就叫做"太和"。

    易乾卦《象辭》說;"大哉乾元!……保合太和,乃利貞。

    " 庸常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

    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第一章 )我們在此接觸到"普通而平常"的重要性的思想,這是《中庸》的另一個重要概念。

    這個概念就是《中庸》的"庸"宇,意思是普通或平常。

     每個人都知道天天要吃要喝。

    所以吃、喝是人類普通而平常的活動。

    它們普通而平常,正由于它們重要,沒有人能夠沒有它。

    入倫和道德也是如此。

    它們在有些人看來,簡直普通而平常得沒有價值。

    可是它們之所以如此,正由于它們重要,沒有人能夠離開它。

    吃飯,喝水,維護人倫,實行道德,都是"率性",即遵循天性。

    這不是别的,就是"道"。

    所謂"教"不過就是"修道"。

     既然"道"是人不可離的,事實上也沒有離的,為什麼還需要修道。

    需要教呢?回答是這樣:雖然所有人實際在某種程度上都遵循"道",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充分覺悟到事實是如此。

    《中庸》說;"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第四章 )教的作用。

    就是使人們了解他們都在不同程度地實際遵循"道",使他們對于自己正在做的覺悟起來。

     還有一層,雖然所有人由于實際需要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遵循"道",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地遵循之。

    所以固然沒有人能夠完全不顧人倫而在社會中生活,可是同時也隻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完全符合這些人倫提出的條件。

    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實上已經不同程度地在做的事,做完全。

     所以《中庸》說:"君子之道,費而隐。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

    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婦之不肖。

    可以能行焉。

    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二章 )所有的人,即使有的愚而不肖,都在某種程度上遵循"道",雖然如此,教仍然需要,才能使人覺悟而完全,也就是明而誠, 明誠 在《中庸》裡,誠和明是聯在一起的。

    《中庸》說:"自誠明,謂之性。

    自明誠,謂之教。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第二十一章 )這就是說,一個人若是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活動的一切意義,諸如飲食人倫的意義,他就已經是聖人。

    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也是聖人。

    如果做不到,也就不可能完全明白其意義。

    如果不完全明白其意義,也就不可能完全做到。

     《中庸》還說:"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

    合内外之道也。

    "(第二十五章 )這段話的意義很清楚,我倒是懷疑,"仁"字、"知"字是不是該互換一下。

     《中庸》又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第二十二章 ) 成己的同時,一定要看到還要成人。

    不管成人,也就不能成己。

    這是因為,隻有通過人倫,即在社會領域内,才能盡其性。

    這就回到孔子、孟子的傳統了,就是為了成己,必須行忠、恕,即行仁,這就包含着助人。

    成己,就是盡其性,即盡其受之于天者。

    助人,就是贊天地之化育。

    完全明白了這些意義,就可以與天地參。

    完全明白了意義,就是《中庸》所說的明;如此與天地參,就是它所說的誠。

     為了達到與天地參,是不是需要做非常的事呢?不需要。

    僅隻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做得恰到好處,而且明白其全部意義。

    這樣做,就可以達到合内外,這不僅是人與天地參,而且是人與天地合一。

    用這種方法可以達到出世,而同時仍然人世。

    後來的新儒家發展了這個思想,并且就是用這個思想攻擊佛教的出世哲學。

     這就是儒家的方法,這種方法把人的精神提高到同天的境界。

    它與道家的方法不同,道家的方法是通過否定知識,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脫人世間的"彼"此"分别。

    儒家的方法不是這樣,它是通過推廣仁愛,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脫尋常的人我和物我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