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學

關燈
之間者唯萬物。

    放受之以屯。

    屯者。

    盈也。

    "《序卦傳》接着說明。

    如何上經中每一卦之後都是性質相反的一卦。

     關于下經.它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有萬物,然後有男女。

    有男女,然後有夫婦。

    有夫婦,然後有父子。

    有父子,然後有君臣。

    有君臣,然後有上下。

    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序卦傳》又接着說明,如何下經中每一卦之後都是性質相反的一卦。

     第六十三卦是既濟,既濟是已經完成的意思。

    《序卦傳》在此說:"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 照這樣解釋,六十四卦的順序安排至少有三點涵義:(1)宇宙中的一切,包括自然界、社會界,形成一個自然序列的連續鍊條;(2)在演變過程中,每個事物都包含自己的否定;(3)在演化過程中,"物不可窮也"。

     "易傳"和《老子》一樣認為,要取得勝利,就一定要注意不要過分地勝利;要避免喪失某物,就一定要在此物中補充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

    所以《系辭傳·下》說;"危者,安其位者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 "易傳"還和《老子》一樣認為,謙卑是美德。

    謙卦《象辭》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 中和 "中"的觀念在《中庸》裡充分發展了。

    "中"很像亞力士多德的"黃金中道"的觀念。

    有人可能把它理解為做事不要徹底,這就完全錯了。

    "中"的真正涵義是既不太過,又不不及。

    比方說由華盛頓去紐約,停在紐約為恰好,走過去停在波士頓為太過,沒走到就停在費城為不及。

    公元前三世紀宋玉描寫一位美女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登徒子好色賦》,《文選》卷十九)這番描寫是說她的身體、容顔恰到好處。

    "恰到好處"即儒家所謂的"中"。

     時間,在"恰到好處"的觀念中是個重要因素。

    冬天穿皮襖是恰好,夏天穿皮襖就不是了。

    所以儒家常常将"時"宇與"中"字連用,如"時中"。

    孟子說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公孫醜上》),所以"孔子,聖之時者也"(《孟子·萬章下》)。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一章 )情感完全沒有發生的時候,心的活動就無所謂太過、不及,而恰到好處。

    這是中的一個例子。

    情感發生了。

    而無所乖戾,這也是中,因為和是中的結果,中是來調和那些搞不好就會不和的東西的。

     以上是就情感說,所說的也适用于欲望。

    在個人行為和社會關系中,都有些适中之點,作為滿足欲望和表現情感的恰當的限度。

    一個人,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滿足和表達到恰當的限度,他的内部就達到和諧,在精神上很健康。

    一個社會也同樣,其中各式各樣的人的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滿足和表現到恰當的限度,這個社會的内部就達到和諧,安定而有秩序。

     和是調和不同以達到和諧的統一。

    《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子(卒于公元前493年)一段話,其中區分了"和"與"同"。

    他說:"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由這些作料産生了一種新的滋味,它既不隻是醯(醋)的味,也不隻是醢(醬)的味。

    另一方面,同,"若以水濟水","若琴瑟之專一",沒有産生任何新的東西。

    同,與異是不相容的。

    和與異不是不相容的,相反,隻有幾種異合在一起形成統一時才有和。

    但是要達到和,合在一起的各種異都要按适當的比例,這就是中。

    所以中的作用是達到和。

     一個組織得很好的社會,是一個和諧的統一,在其中,各種材能、各種職業的人都有适當的位置,發揮适當的作用,人人都同樣地感到滿意,彼此沒有沖突。

    《中庸》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