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學

關燈
t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 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春夏曰秋冬此四 《易緯·乾鑿度》說:"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

    "(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引)第一個意義是:容易,簡單;第二個意義是:轉化,改變;第三個意義是不變。

    轉化、改變是指宇宙的各個事物;簡單和不變是指事物的道或遵循的原理。

    事物變,而道不變。

    事物是複雜的,而道是容易和簡單的。

     萬物生成的"道" 除了各類事物的道,還有萬物作為整體的"道"。

    換句話說,除了特殊的多樣的道,還有一般的統一的萬物生成變化所遵循的"道"。

    《系辭傳·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這是生成萬物的"道",這樣的生成是宇宙的最大成就。

    所以《系辭傳·下》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了某物,必有能生此物者,又必有生此物所用之質料。

    前者是主動成分,後者是被動成分。

    前者是剛健的,是陽;後者是柔順的,是陰。

    生成萬物,需要二者合作。

    所以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每個事物在一個意義上是陽,在另一個意義上又是陰,這要根據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而定。

    例如,一個男人對于其妻是陽,對于其父又是陰。

    可是,生萬物的形上學的陽隻能是陽,生出每物的形上學的陰隻能是陰。

    所以在"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講形上學的話裡,所說的陰、陽都隻有絕對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易傳"中講的話有兩套。

    一套是講宇宙及其中的具體事物、另一套是講《易》自身的抽象的象數系統。

    《系辭傳·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這個說法後來雖然成為新儒家的形上學、宇宙論的基礎,然而它說的并不是實際宇宙,而是《易》象的系統。

    可是照"易傳"的說法,"易與天地準"(同上),這些象和公式在宇宙中都有其準确的對應物。

    所以這兩套講法實際上可以互換。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固然是講的宇宙,可是它可以與"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句話互換。

    "道"等于"太極","陰"、"陽"相當于"兩儀"。

     《系辭傳·下》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系辭傳·上》說:"生生之謂易。

    "這又是兩套說法。

    前者指宇宙,後者指易。

    可是兩者又是同時可以互換的。

     萬物變化的"道" 我們已經知道,易有一個意義是轉化、改變,合稱變化。

    "易傳"強調:宇宙萬物永遠在變化過程中。

    泰卦九三爻辭說:"無平不被,無往不複"。

    "易傳"認為這句話是萬物變化的公式。

    這就是萬物變化的"道"。

     事物若要臻于完善,若要保住完善狀态,它的運行就必須在恰當的地位,恰當的限度,恰當的時間。

    《易》的卦辭、爻辭。

    把這種恰當叫做"正"、"中"。

    關于"正",家人卦《象辭》說:"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

    夫夫,婦婦,而家道正。

    正家,而天下定矣。

    " "中"的意義是既不太過,又不不及。

    人的自然傾向是太過。

    所以"易傳"和《老子》都說太過是大惡。

    《老子》講"反"(第四十章 ),講"複"(第十六章 )。

    "易傳"也講"複"。

    《易》有複卦,其《象辭》說:"複,其見天地之心乎。

    " "易傳"的《序卦傳》運用"複"的概念,解釋了六十四卦的順序安排。

    《易》原來分為上經、下經。

    《序卦傳》認為上經講天道,下經講人事。

    關于上經,它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盈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