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韓非和法家
關燈
小
中
大
西周封建社會根據兩條原則辦事:一條是"禮",一條是"刑"。
禮是不成文法典,以褒貶來控制"君子"即貴族的行為。
刑則不然、它隻适用于"庶人"或"小人"即平民。
這就是《禮記》中說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曲禮》上) 法家的社會背景 這樣做,是可能的,因為小國封建社會的結構比較簡單。
天子、諸侯和大夫都是以血親或姻親互相聯系着。
在理論上,各國諸侯都是天子的臣,各國内的大夫又是各國諸侯的臣。
但是在實際上,這些貴族長期以來都是從祖先繼承其權力。
逐漸覺得,這些權力并不是依靠忠君的理論取得的。
因此,許多大國諸侯,盡管名義全歸今央的周天子管轄,實際上是半獨立的;各國之内。
也有許多大夫之"家"是半獨立的。
因為都是親屬或親戚,這些封建領主保持着社會的、外交的接觸,如果有什麼事情要處理,也都遵循他們不成文的"君子協定"。
這就是說,他們是遵禮而行。
天子、諸侯高高在上,不直接與百姓打交道。
這樣的事情交給大夫們處理,每個大夫統治着自己領地内的百姓。
大夫的領地通常都不大,人口也有限。
所以貴族們統治他們的百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個人為基礎。
于是采用刑罰,以保證百姓服從。
我們可以看出、在先秦封建社會,人的關系,無論尊卑,都是靠個人影響和個人接觸來維持的。
周朝的後幾百年,封建社會制度逐步解體。
社會發生了深遠的變化。
君子和小人的社會區别不再是絕對的了。
在孔子的時代,已經有一些貴族喪失土地和爵位,又有些平民,憑着才能和運氣,勝利地成為社會上、政治上的顯要人物。
社會各階級原有的固定性,被打破了。
随着時間的推移,通過侵略和征服。
大國的領土越來越大了。
為了進行戰争。
準備戰争,這些國家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也就是極力高度集中的政府,其結果,就是政府的機構和功能比以前越來越複雜得多了。
新的情況帶來了新的問題。
當時各國諸侯面臨的都是這樣的情況,自孔子以來諸子百家共同努力解決的就是這些問題。
可是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多是不夠現實的,不能實行的。
各國諸侯需要的不是對百姓行仁政的理想綱領。
而是如何應付他們的政府所面臨的新情況的現實方法。
當時有些人對現實的實際政治有深刻的理解。
諸侯常常找這些人打主意,如果他們的建議行之有效,他們往往就成為諸侯相信的顧問。
有時候竟成為首相。
這樣的顧問就是所謂的"法術之士"。
他們之所以稱為法術之士,是因為他們提出了治理大國的法術。
這些法術把權力高度集中于國君一人之手。
他們鼓吹的這些法術就是愚人也能懂會用。
照他們所說,國君根本不需要是聖人或超人。
隻要忠實地執行他們的法術,哪怕是僅有中人之資也能治國、并且治得很好。
還有些"法術之士"更進了一步,将他們的法術理論化,作出理論的表述,于是構成了法家的思想。
由此可見,把法家思想與法律和審判聯系起來,是錯誤的。
用現代的術語說,法家所講的是組織和領導的理論和方法。
誰若想組織人民,充當領袖,誰就會發現法家的理論與實踐仍然很有教益。
很有用處,但是有一條,就是他一定要願意走極權主義的路線。
韓非:法家的集大成者 這一章 ,以韓非代表法家的頂峰。
韓非是韓國(今河南省西部)的公子。
《史記》說他"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
"(《老子韓非列傳》)他擅長著書。
著《韓非子》五十五篇。
富于諷刺意味的是,秦國比别的任何國家都更徹底地實行了韓非的學說,可是他正是死在秦國的獄中,這是公元前233年的事。
他死于老同學李斯的政治暗害,李斯在秦國做官,嫉妒韓非在秦日益得寵。
韓非是法家最後的也是最大的理論家,在他以前,法家已經有三派,各有自己的思想路線。
一派以慎到為首。
慎到與孟子同時,他以
禮是不成文法典,以褒貶來控制"君子"即貴族的行為。
刑則不然、它隻适用于"庶人"或"小人"即平民。
這就是《禮記》中說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曲禮》上) 法家的社會背景 這樣做,是可能的,因為小國封建社會的結構比較簡單。
天子、諸侯和大夫都是以血親或姻親互相聯系着。
在理論上,各國諸侯都是天子的臣,各國内的大夫又是各國諸侯的臣。
但是在實際上,這些貴族長期以來都是從祖先繼承其權力。
逐漸覺得,這些權力并不是依靠忠君的理論取得的。
因此,許多大國諸侯,盡管名義全歸今央的周天子管轄,實際上是半獨立的;各國之内。
也有許多大夫之"家"是半獨立的。
因為都是親屬或親戚,這些封建領主保持着社會的、外交的接觸,如果有什麼事情要處理,也都遵循他們不成文的"君子協定"。
這就是說,他們是遵禮而行。
天子、諸侯高高在上,不直接與百姓打交道。
這樣的事情交給大夫們處理,每個大夫統治着自己領地内的百姓。
大夫的領地通常都不大,人口也有限。
所以貴族們統治他們的百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個人為基礎。
于是采用刑罰,以保證百姓服從。
我們可以看出、在先秦封建社會,人的關系,無論尊卑,都是靠個人影響和個人接觸來維持的。
周朝的後幾百年,封建社會制度逐步解體。
社會發生了深遠的變化。
君子和小人的社會區别不再是絕對的了。
在孔子的時代,已經有一些貴族喪失土地和爵位,又有些平民,憑着才能和運氣,勝利地成為社會上、政治上的顯要人物。
社會各階級原有的固定性,被打破了。
随着時間的推移,通過侵略和征服。
大國的領土越來越大了。
為了進行戰争。
準備戰争,這些國家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也就是極力高度集中的政府,其結果,就是政府的機構和功能比以前越來越複雜得多了。
新的情況帶來了新的問題。
當時各國諸侯面臨的都是這樣的情況,自孔子以來諸子百家共同努力解決的就是這些問題。
可是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多是不夠現實的,不能實行的。
各國諸侯需要的不是對百姓行仁政的理想綱領。
而是如何應付他們的政府所面臨的新情況的現實方法。
當時有些人對現實的實際政治有深刻的理解。
諸侯常常找這些人打主意,如果他們的建議行之有效,他們往往就成為諸侯相信的顧問。
有時候竟成為首相。
這樣的顧問就是所謂的"法術之士"。
他們之所以稱為法術之士,是因為他們提出了治理大國的法術。
這些法術把權力高度集中于國君一人之手。
他們鼓吹的這些法術就是愚人也能懂會用。
照他們所說,國君根本不需要是聖人或超人。
隻要忠實地執行他們的法術,哪怕是僅有中人之資也能治國、并且治得很好。
還有些"法術之士"更進了一步,将他們的法術理論化,作出理論的表述,于是構成了法家的思想。
由此可見,把法家思想與法律和審判聯系起來,是錯誤的。
用現代的術語說,法家所講的是組織和領導的理論和方法。
誰若想組織人民,充當領袖,誰就會發現法家的理論與實踐仍然很有教益。
很有用處,但是有一條,就是他一定要願意走極權主義的路線。
韓非:法家的集大成者 這一章 ,以韓非代表法家的頂峰。
韓非是韓國(今河南省西部)的公子。
《史記》說他"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
"(《老子韓非列傳》)他擅長著書。
著《韓非子》五十五篇。
富于諷刺意味的是,秦國比别的任何國家都更徹底地實行了韓非的學說,可是他正是死在秦國的獄中,這是公元前233年的事。
他死于老同學李斯的政治暗害,李斯在秦國做官,嫉妒韓非在秦日益得寵。
韓非是法家最後的也是最大的理論家,在他以前,法家已經有三派,各有自己的思想路線。
一派以慎到為首。
慎到與孟子同時,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