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後期墨家
關燈
小
中
大
quot,異與同正好相反。
"墨經"并沒有點惠施的名。
事實上,"墨經"各篇也沒有點任何人的名。
但是,從對于"同"字的分析看,惠施的謬誤也就清楚了。
說"萬物畢同",是說它們同類,是"類同"。
但是說"天地一體也",是說它們有部分與全體的關系,是"體同"。
由類同為真的命題不能推淪出體同的命題也為真,雖然都用了"同"字。
對于公孫龍的"離堅白"之辯,後期墨家隻從實際存在于物理世界的具體的堅白石着想。
所以他們主張堅、白同時存在于石中,認為"堅白不相外也"(《經上》),"必相盈也"(《經說下》)。
"不相外"就是不互相排斥,"相盈"就是互相滲透。
後期墨家也批評了道家。
《經下》篇說:"學之益也,說在诽者。
"《經說下》篇解釋說:"學也,以為不知學之無益也。
放告之也。
是使知學之無益也,是教也。
以學為無益也,教,悖!" 這是批評老子的這句話:"絕學無憂"(《老子》第二十章 ),老子這句話認為學是無益的。
照後期墨家所說,學和數是互相關聯的,若要絕學,也要絕教。
隻要有教,則必有學,教若有益,學就不會無益。
既然以"學無益"為教,這個教的本身正好證明學是有益的。
《經下》篇說:"謂'辯無勝',必不當,說在辯。
"《經說下》篇解釋說:"謂,所謂非同也,則異也。
同則或謂之狗,其或謂之犬也。
異則或謂之牛,其或謂之馬也。
俱無勝,是不辯也。
辯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當者勝也。
"這解釋是說:說話的時候,人們所說的,不是相同,就是相異。
一人說是"狗",另一人說是"犬",就是相同。
一人說是"牛",另一人說是"馬",就是相異。
(這就是說,有相異,就有辯。
)沒有人獲勝,就無辯。
辯,就是其中有人說是如此,另有人說不是如此。
誰說得對誰就獲勝。
《經下》篇又說:"以言為盡悖,悖。
說在其言"。
《經說下》篇解釋說:"以悖,不可也。
之人之言可,是不悖,則是有可也;之人之言不可,以當,必不審。
"這解釋是說:以言為盡悖,此說不可以成立。
如果持此說的人,其言可以成立,則至少此言不悖,還是有些言可以成立;如果其言不可成立,則以此說為當者也就錯了。
《經下》篇又說:"知,知之否之是同也,悖。
說在無以也。
"就是說,說知之與不知之是相同的,此說悖,理由在于"無以",即沒有憑借。
《經說下》解釋說:"知。
論之,非知無以也。
"就是說,隻要有知識,就有關于知識的讨論。
除非沒有知識,才沒有憑借來讨論。
《經下》篇還說;"非诽者悖,說在弗非。
"就是說,譴責批評,是悖謬的,理由在于"弗非",即不譴責。
《經說下》解釋說:"非诽,非己之诽也。
不非诽,非可诽也。
不可非也,是不非诽也。
"就是說,譴責批評,就是譴責你自己的譴責。
如果你不譴責批評,也就沒有什麼可以譴責。
如果你不能夠譴責批評,這就意味着不譴責批評。
這都是對于莊子的批評。
莊子以為,在辯論中,什麼也不能夠決定。
他說,即使有人獲勝,勝者未必正确,敗者未必錯誤。
但是在後期墨家看來,莊子說這番話,正是表明他不同意于别人,他正是在和别人辯論。
他若辯赢了,這個事實不就正好證明他錯了?莊子又說:"大辯不言"。
還說:"言辯而不及"(均見《莊子·齊物論》)。
所以"言盡悖"。
莊子還進一步認為,萬物各從自己的道、自己的意見來看,都是正确的,這個不應當批評那個(同上)。
但是在後期墨家看來,莊子所說的就是"言",其本身就是批評别人。
如果"言盡悖",莊子的這個言難道就不悖嗎?如果一切批評都應當受到譴責,那麼莊子的批評就應當第一個受到譴責。
莊子還侈談不要有知識的重要性。
但是他這樣侈談和讨論,本身就是一種知識。
若真地沒有知識了,那就連他的讨論也沒有了。
後期墨家在批評道家的時候,揭示出了一些也在西方哲學中出現過的邏輯悖論,隻有在現代建立了新的邏輯學,這些悖論才得到解決。
因此在當代邏輯學中,後期墨家所作的批評不再有效了。
可是,我們看到後期墨家如此富于邏輯頭腦,實在令人贊歎。
他們試圖創造一個認識論和邏輯學的純系統,這是中國古代其他各家所不及的。
"墨經"并沒有點惠施的名。
事實上,"墨經"各篇也沒有點任何人的名。
但是,從對于"同"字的分析看,惠施的謬誤也就清楚了。
說"萬物畢同",是說它們同類,是"類同"。
但是說"天地一體也",是說它們有部分與全體的關系,是"體同"。
由類同為真的命題不能推淪出體同的命題也為真,雖然都用了"同"字。
對于公孫龍的"離堅白"之辯,後期墨家隻從實際存在于物理世界的具體的堅白石着想。
所以他們主張堅、白同時存在于石中,認為"堅白不相外也"(《經上》),"必相盈也"(《經說下》)。
"不相外"就是不互相排斥,"相盈"就是互相滲透。
後期墨家也批評了道家。
《經下》篇說:"學之益也,說在诽者。
"《經說下》篇解釋說:"學也,以為不知學之無益也。
放告之也。
是使知學之無益也,是教也。
以學為無益也,教,悖!" 這是批評老子的這句話:"絕學無憂"(《老子》第二十章 ),老子這句話認為學是無益的。
照後期墨家所說,學和數是互相關聯的,若要絕學,也要絕教。
隻要有教,則必有學,教若有益,學就不會無益。
既然以"學無益"為教,這個教的本身正好證明學是有益的。
《經下》篇說:"謂'辯無勝',必不當,說在辯。
"《經說下》篇解釋說:"謂,所謂非同也,則異也。
同則或謂之狗,其或謂之犬也。
異則或謂之牛,其或謂之馬也。
俱無勝,是不辯也。
辯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當者勝也。
"這解釋是說:說話的時候,人們所說的,不是相同,就是相異。
一人說是"狗",另一人說是"犬",就是相同。
一人說是"牛",另一人說是"馬",就是相異。
(這就是說,有相異,就有辯。
)沒有人獲勝,就無辯。
辯,就是其中有人說是如此,另有人說不是如此。
誰說得對誰就獲勝。
《經下》篇又說:"以言為盡悖,悖。
說在其言"。
《經說下》篇解釋說:"以悖,不可也。
之人之言可,是不悖,則是有可也;之人之言不可,以當,必不審。
"這解釋是說:以言為盡悖,此說不可以成立。
如果持此說的人,其言可以成立,則至少此言不悖,還是有些言可以成立;如果其言不可成立,則以此說為當者也就錯了。
《經下》篇又說:"知,知之否之是同也,悖。
說在無以也。
"就是說,說知之與不知之是相同的,此說悖,理由在于"無以",即沒有憑借。
《經說下》解釋說:"知。
論之,非知無以也。
"就是說,隻要有知識,就有關于知識的讨論。
除非沒有知識,才沒有憑借來讨論。
《經下》篇還說;"非诽者悖,說在弗非。
"就是說,譴責批評,是悖謬的,理由在于"弗非",即不譴責。
《經說下》解釋說:"非诽,非己之诽也。
不非诽,非可诽也。
不可非也,是不非诽也。
"就是說,譴責批評,就是譴責你自己的譴責。
如果你不譴責批評,也就沒有什麼可以譴責。
如果你不能夠譴責批評,這就意味着不譴責批評。
這都是對于莊子的批評。
莊子以為,在辯論中,什麼也不能夠決定。
他說,即使有人獲勝,勝者未必正确,敗者未必錯誤。
但是在後期墨家看來,莊子說這番話,正是表明他不同意于别人,他正是在和别人辯論。
他若辯赢了,這個事實不就正好證明他錯了?莊子又說:"大辯不言"。
還說:"言辯而不及"(均見《莊子·齊物論》)。
所以"言盡悖"。
莊子還進一步認為,萬物各從自己的道、自己的意見來看,都是正确的,這個不應當批評那個(同上)。
但是在後期墨家看來,莊子所說的就是"言",其本身就是批評别人。
如果"言盡悖",莊子的這個言難道就不悖嗎?如果一切批評都應當受到譴責,那麼莊子的批評就應當第一個受到譴責。
莊子還侈談不要有知識的重要性。
但是他這樣侈談和讨論,本身就是一種知識。
若真地沒有知識了,那就連他的讨論也沒有了。
後期墨家在批評道家的時候,揭示出了一些也在西方哲學中出現過的邏輯悖論,隻有在現代建立了新的邏輯學,這些悖論才得到解決。
因此在當代邏輯學中,後期墨家所作的批評不再有效了。
可是,我們看到後期墨家如此富于邏輯頭腦,實在令人贊歎。
他們試圖創造一個認識論和邏輯學的純系統,這是中國古代其他各家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