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陰陽家和先秦的宇宙發生論
關燈
小
中
大
本書第二章 說過,陰陽家出于方士。
《漢書·藝術志》根據劉歆《七略·術數略》,把方士的術數分為六種: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
六種術數 第一種是天文。
《漢書·藝文志》中說:"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兇之象。
" 第二種是曆譜。
《藝文志》中說:"曆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
···兇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
" 第三種是五行。
《藝文志》中說:"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
" 第四種是蓍龜。
這是中國古代占蔔用的兩種主要方法。
後一種方法是,管占蔔的巫史,在刮磨得很光滑的龜甲或獸骨上,鑽鑿一個圓形的凹缺,然後用火燒灼。
圍繞着鑽鑿的地方,現出裂紋。
根據這些裂紋。
據說可以知道所問的事情的吉兇。
這種方法叫"蔔"。
前一種方法是,巫史用蓍草的莖按一定的程序操作,得出一定的數的組合,再查《易經》來解釋,斷定吉兇。
這種方法叫"筮"。
《易經》的卦辭、爻辭本來就是為筮用的。
第五種是雜占,第六種是形法。
後者包括看相術以及後來叫做"風水"的方術。
風水的基本思想是:人是宇宙的産物。
因此。
人的住宅和葬地必須安排得與自然力即風水協調一緻。
周朝頭幾百年,封建制全盛的時期,每個貴族的室、家都有這些術數的世襲專家,以備有大事的時候顧問。
可是随着封建制的解體、這些專家有許多人都失去了世襲職位,流散全國,在民衆中繼續操業。
這時候他們就被稱為"方士"。
當然,術數的本身是以迷信為基礎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學的起源。
術數與科學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以積極的态度解釋自然,通過征服自然使之為人類服務。
術數在放棄了對于超自然力的信仰并且試圖隻用自然力解釋宇宙的時候,就變成科學。
這些自然力是什麼。
其概念在最初可能很簡單,很粗糙,可是在這些概念中卻有科學的開端。
陰陽家對于中國思想的貢獻就是如此。
這個學派力求對自然物事隻用自然力作出積極的解釋。
所謂積極的,我是指實事求是的。
中國古代,試圖解釋宇宙的結構和起源的思想中有兩條路線。
一條見于陰陽家的著作,一條見于儒家的無名作者們所著的"易傳"。
這兩條思想路線看來是彼此獨立發展的。
下面我們要講的《洪範》和《月令》,它們強調五行而不提陰陽;"易傳"卻相反,陰陽它講了很多,五行則隻字末提。
可是到後來,這兩條思想路線互相混合了。
到司馬談的時代已經是如此,所以《史記》把他們合在一起稱為陰陽家。
《洪範》所講的五行 "五行"通常譯為FiveElements(五種元素)。
我們切不可将它們看作靜态的,而應當看作五種動态的互相作用的力。
漢語的"行"宇。
意指toact(行動),或todo(做),所以"五行"一詞。
從字面上翻譯,似是FiveActivities(五種活動),或FiveAgents(五種動因)。
五行又叫"五德",意指FivePowers(五種能力)。
"五行"一詞曾出現于《書經》的《夏書·甘誓》,傳統的說法說它是公元前二十世紀的文獻。
但是《甘誓》是僞書,即使不是僞書,也不能肯定它所說的五行,與其他有确鑿年代的書所說的五行,是不是一回事。
五行最早的真正可靠的記載,見于《書經》的另一篇、《洪範》。
照傳統的說法,公元前十二世紀末周武王克商以後,向商朝貴族箕子問治國的"大法"(《洪範》),箕子講了這一番話、題為"洪範"。
在這篇講話裡,箕子說他的思想本是由禹而來,禹是傳說的夏朝的創建人,據說生活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紀。
作者提到這些傳說,都是為了增加五行說的重要性。
至于《洪範》的實際年代,現代學術界傾向于定在公元前四世紀或三世紀内。
《洪範》中列舉了"九疇":"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士爰稼穑。
""二、五事:一日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
恭作肅,從作義(無字:ocr),明作哲。
聰作謀,睿作聖。
"我們且跳到第八:"八、庶征:曰雨,曰陽(無字:ocr),曰燠,曰寒。
曰風,曰時。
五者來備,各以其叙,庶草蕃庑。
一極備,兇:一極無、兇。
曰休征:曰肅,時雨若;曰久,時陽若;曰哲,
《漢書·藝術志》根據劉歆《七略·術數略》,把方士的術數分為六種: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
六種術數 第一種是天文。
《漢書·藝文志》中說:"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兇之象。
" 第二種是曆譜。
《藝文志》中說:"曆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
···兇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
" 第三種是五行。
《藝文志》中說:"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
" 第四種是蓍龜。
這是中國古代占蔔用的兩種主要方法。
後一種方法是,管占蔔的巫史,在刮磨得很光滑的龜甲或獸骨上,鑽鑿一個圓形的凹缺,然後用火燒灼。
圍繞着鑽鑿的地方,現出裂紋。
根據這些裂紋。
據說可以知道所問的事情的吉兇。
這種方法叫"蔔"。
前一種方法是,巫史用蓍草的莖按一定的程序操作,得出一定的數的組合,再查《易經》來解釋,斷定吉兇。
這種方法叫"筮"。
《易經》的卦辭、爻辭本來就是為筮用的。
第五種是雜占,第六種是形法。
後者包括看相術以及後來叫做"風水"的方術。
風水的基本思想是:人是宇宙的産物。
因此。
人的住宅和葬地必須安排得與自然力即風水協調一緻。
周朝頭幾百年,封建制全盛的時期,每個貴族的室、家都有這些術數的世襲專家,以備有大事的時候顧問。
可是随着封建制的解體、這些專家有許多人都失去了世襲職位,流散全國,在民衆中繼續操業。
這時候他們就被稱為"方士"。
當然,術數的本身是以迷信為基礎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學的起源。
術數與科學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以積極的态度解釋自然,通過征服自然使之為人類服務。
術數在放棄了對于超自然力的信仰并且試圖隻用自然力解釋宇宙的時候,就變成科學。
這些自然力是什麼。
其概念在最初可能很簡單,很粗糙,可是在這些概念中卻有科學的開端。
陰陽家對于中國思想的貢獻就是如此。
這個學派力求對自然物事隻用自然力作出積極的解釋。
所謂積極的,我是指實事求是的。
中國古代,試圖解釋宇宙的結構和起源的思想中有兩條路線。
一條見于陰陽家的著作,一條見于儒家的無名作者們所著的"易傳"。
這兩條思想路線看來是彼此獨立發展的。
下面我們要講的《洪範》和《月令》,它們強調五行而不提陰陽;"易傳"卻相反,陰陽它講了很多,五行則隻字末提。
可是到後來,這兩條思想路線互相混合了。
到司馬談的時代已經是如此,所以《史記》把他們合在一起稱為陰陽家。
《洪範》所講的五行 "五行"通常譯為FiveElements(五種元素)。
我們切不可将它們看作靜态的,而應當看作五種動态的互相作用的力。
漢語的"行"宇。
意指toact(行動),或todo(做),所以"五行"一詞。
從字面上翻譯,似是FiveActivities(五種活動),或FiveAgents(五種動因)。
五行又叫"五德",意指FivePowers(五種能力)。
"五行"一詞曾出現于《書經》的《夏書·甘誓》,傳統的說法說它是公元前二十世紀的文獻。
但是《甘誓》是僞書,即使不是僞書,也不能肯定它所說的五行,與其他有确鑿年代的書所說的五行,是不是一回事。
五行最早的真正可靠的記載,見于《書經》的另一篇、《洪範》。
照傳統的說法,公元前十二世紀末周武王克商以後,向商朝貴族箕子問治國的"大法"(《洪範》),箕子講了這一番話、題為"洪範"。
在這篇講話裡,箕子說他的思想本是由禹而來,禹是傳說的夏朝的創建人,據說生活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紀。
作者提到這些傳說,都是為了增加五行說的重要性。
至于《洪範》的實際年代,現代學術界傾向于定在公元前四世紀或三世紀内。
《洪範》中列舉了"九疇":"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士爰稼穑。
""二、五事:一日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
恭作肅,從作義(無字:ocr),明作哲。
聰作謀,睿作聖。
"我們且跳到第八:"八、庶征:曰雨,曰陽(無字:ocr),曰燠,曰寒。
曰風,曰時。
五者來備,各以其叙,庶草蕃庑。
一極備,兇:一極無、兇。
曰休征:曰肅,時雨若;曰久,時陽若;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