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道家第三階段:莊子

關燈
的悲觀認命的氣氛。

    這個方向強調自然過程的不可避免性,以及人在自然過程中對命的默認。

     獲得絕對幸福的方法 可是道家思想還有另一個方向,它強調萬物自然本性的相對性,以及人與宇宙的同一。

    要達到這種同一,人需要更高層次的知識和理解。

    由這種同一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絕對幸福,《莊子》的《逍遙遊》裡講明了這種幸福。

     這一篇裡,描寫了大鳥、小鳥的幸福之後,莊子說有個人名叫列子。

    能夠乘風而行。

    "彼于緻福者,未數數然也。

    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他所待者就是風,由于他必須依賴風,所以他的幸福在這個範圍裡還是相對的。

    接着莊子問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莊子在這裡描寫的就是已經得到絕對幸福的人。

    他是至人,神人,聖人。

    他絕對幸福,因為他超越了事物的普通區别。

    他也超越了自己與世界的區别,"我"與"非我"的區别。

    所以他無己。

    他與道合一。

    道無為而無不為。

    道無為,所以無功,聖人與道合一,所以也無功。

    他也許治天下,但是他的治就是隻讓人們聽其自然,不加幹涉,讓每個人充分地、自由地發揮他自己的自然能力。

    道無名,聖人與道合一,所以也無名。

     有限的觀點 這裡有一個問題:一個人怎樣變成這樣的至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分析《莊子》的第二篇:《齊物論》。

    在《逍遙遊》裡,莊子讨論了兩個層次的幸福;在《齊物論》裡,他讨論了兩個層次的知識。

    我們的分析,且從第一個層次即較低的層次開始。

    在本書講名家的一章 裡,我們說過,惠施和莊子有某些相似。

    在《齊物論》中莊子讨論的較低層次的知識,正與惠施"十事"中的知識相似。

    《齊物論》的開始是描寫風。

    風吹起來,有種種不同聲音,各有特點。

    《齊物論》把這些聲音稱為"地籁"。

    此外還有些聲音名為"人籁"。

    地籁與人籁合為"天籁"。

     人籁由人類社會所說的"言"構成。

    人籁與由風吹成的"地籁"不同,它的"言"由人說出的時候,就代表人類的思想。

    它們表示肯定與否定,表示每個個人從他自己特殊的有限的觀點所形成的意見。

    既然有限,這些意見都必然是片面的。

    可是大多數人,不知道他們自己的意見都是根據有限的觀點,總是以他們自己的意見為是,以别人的意見為非。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人們若這樣各按自己的片面觀點辯論,既無法得出最後的結論,也無法決定哪一面真是真非。

    《齊物論》說:"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懼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黑甚)暗。

    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這就是說;假使我跟你辯,你勝了我,我不勝你,這就能證明你的意見一定正确嗎?我勝了你,你不勝我,這就能證明我的意見一定正确嗎?或者你我中間,有一個人的意見是正确的,或者都是正确的,或者都是不正确的、我跟你都不能決定。

    叫誰決定呢?叫跟你的意見相同的人來決定,既然跟你的意見相同,怎麼能決定?叫跟我的意見相同的人來決定。

    既然跟我的意見相同,怎麼能決定?叫跟你、我的意見都不同的人來決定,既然跟你、我的意見都不同,怎麼能決定?叫跟你、我的意見都同的人來決定,既然跟你、我的意見都同、怎麼能決定? 這一段使人聯想起名家的辯論态度。

    隻是名家的人是要駁倒普通人的常識,而《齊物論》的目的是要駁倒名家,因為名家确實相信辯論能夠決定真是真非。

     莊子在另一方面,認為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自己的有限的觀點上。

    所有這些觀點都是相對的。

    《齊物論》說:"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事物永遠在變化,而且有許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