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名家
關燈
小
中
大
t;有動詞的意義,就是"指明"。
公孫龍為什麼以"指"表示共相,正是兼用這兩種意義。
一個普通名詞,用名家術語說:就是"名"。
以某類具體事物為外延.以此類事物共有的屬性為内涵,一個抽象名詞則不然,隻表示屬性或共相。
由于漢語不是屈折語。
所以一個普通名詞和一個抽象名詞在形式上沒有區别。
這樣一來。
在漢語裡,西方人叫做普通名詞的,也可以表示共相。
還有、漢語也沒有冠詞。
所以一個"馬"字,既表示一般的馬,又表示個别的馬;既表示某匹馬,又表示,又表示這匹馬。
但是仔細看來."馬"字基本上是指一般概念,即共相,而某匹馬、這匹馬則不過是這個一般概念的個别化應用。
由此可以說,在漢語裡,一個共相就是一個名所"指"的東西。
公孫龍把共相叫做"指",就是這個原故。
公孫龍以"指"表示共相,另有一個原故,就是"指"字與"旨"字相通,"旨"宇有相當于"觀念"、"概念"的意思。
由于這個原故,公孫龍講到"指"的時候,它的意義實際上是"觀念"或"概念"。
不過從以上他的辯論看來,他所說的"觀念"不是巴克萊、休漠哲學所說的主觀的觀念,而是柏拉圖哲學中所說的客觀的觀念。
它是共相。
《莊子》的《天下》篇還載有"天下之辯者"的辯論二十一事,而沒有确指各系何人。
但是很明顯,一些是根據惠施的思想,另一些是根據公孫龍的思想,都可以相應地加以解釋。
習慣上說它們都是悖論,隻要我們理解了惠施、公孫龍的基本思想,它們也就不成其為悖論了。
惠施學說、公孫龍學說的意義 名家的哲學家通過分析名,分析名與實的關系或區别,發現了中國哲學中稱為"超乎形象"的世界。
在中國哲學中,有"在形象之内"與"在形象之外"的區别。
在形象之内者,是"實"。
譬如大小方圓,長短黑白,都是一種形象。
凡可為某種經驗的對象,或某種經驗的可能的對象者,都是有形象的,也可以說是,都是在形象之内的,都存在于實際世界之内。
也可以反過來說,凡是有形象的,在形象之内的,存在于實際世界之内的,都是某種經驗的對象。
或其可能的對象。
在惠施宣講他的-個事中第一事和第十事的時候,他是在講超乎形象的世界。
他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
"這是照至大本來的樣子來說它是個什麼樣子。
"把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這是說至大是什麼構成的。
這句話含有"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意思。
"一切"即"一",所以"一切"無外。
"一切"本身就是至大的"一"、而由于"一切"無外,所以"一切"不能夠是經驗的對象。
這是因為,經驗的對象總是站在經驗者的對面。
如果說,"一切"能夠是經驗的對象,那就一定也要說,還有個經驗者站在"一切"的對面。
換句話說,一定要說"一切"無外而同時有外,這是個明顯的矛盾。
公孫龍也發現了超乎形象的世界,因為他所讨論的共相同樣不能夠是經驗的對象。
人能夠看見某個白物,而不能夠看見白的共相。
一切有名可指的共相都在超乎形象的世界裡,但是并不是在超乎形象的世界裡的一切共相都有名可指。
在超乎形象的世界裡,堅的共性是堅的共性,白的共性是白的共性,這也就是公孫龍所說的"獨而正"(《公孫龍子·堅白論》)。
惠施說"把愛萬物",公孫龍也"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公孫龍子·迹府》)。
可見這二人顯然認為他們的哲學含有"内聖外王之道"。
但是充分運用名家對于超乎形象的世界的發現,這件事情卻留給了道家。
道家是名家的反對者,又是名家真正的繼承者。
惠施是莊子的真正好朋友,這個事實就是這一點的例證。
公孫龍為什麼以"指"表示共相,正是兼用這兩種意義。
一個普通名詞,用名家術語說:就是"名"。
以某類具體事物為外延.以此類事物共有的屬性為内涵,一個抽象名詞則不然,隻表示屬性或共相。
由于漢語不是屈折語。
所以一個普通名詞和一個抽象名詞在形式上沒有區别。
這樣一來。
在漢語裡,西方人叫做普通名詞的,也可以表示共相。
還有、漢語也沒有冠詞。
所以一個"馬"字,既表示一般的馬,又表示個别的馬;既表示某匹馬,又表示,又表示這匹馬。
但是仔細看來."馬"字基本上是指一般概念,即共相,而某匹馬、這匹馬則不過是這個一般概念的個别化應用。
由此可以說,在漢語裡,一個共相就是一個名所"指"的東西。
公孫龍把共相叫做"指",就是這個原故。
公孫龍以"指"表示共相,另有一個原故,就是"指"字與"旨"字相通,"旨"宇有相當于"觀念"、"概念"的意思。
由于這個原故,公孫龍講到"指"的時候,它的意義實際上是"觀念"或"概念"。
不過從以上他的辯論看來,他所說的"觀念"不是巴克萊、休漠哲學所說的主觀的觀念,而是柏拉圖哲學中所說的客觀的觀念。
它是共相。
《莊子》的《天下》篇還載有"天下之辯者"的辯論二十一事,而沒有确指各系何人。
但是很明顯,一些是根據惠施的思想,另一些是根據公孫龍的思想,都可以相應地加以解釋。
習慣上說它們都是悖論,隻要我們理解了惠施、公孫龍的基本思想,它們也就不成其為悖論了。
惠施學說、公孫龍學說的意義 名家的哲學家通過分析名,分析名與實的關系或區别,發現了中國哲學中稱為"超乎形象"的世界。
在中國哲學中,有"在形象之内"與"在形象之外"的區别。
在形象之内者,是"實"。
譬如大小方圓,長短黑白,都是一種形象。
凡可為某種經驗的對象,或某種經驗的可能的對象者,都是有形象的,也可以說是,都是在形象之内的,都存在于實際世界之内。
也可以反過來說,凡是有形象的,在形象之内的,存在于實際世界之内的,都是某種經驗的對象。
或其可能的對象。
在惠施宣講他的-個事中第一事和第十事的時候,他是在講超乎形象的世界。
他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
"這是照至大本來的樣子來說它是個什麼樣子。
"把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這是說至大是什麼構成的。
這句話含有"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意思。
"一切"即"一",所以"一切"無外。
"一切"本身就是至大的"一"、而由于"一切"無外,所以"一切"不能夠是經驗的對象。
這是因為,經驗的對象總是站在經驗者的對面。
如果說,"一切"能夠是經驗的對象,那就一定也要說,還有個經驗者站在"一切"的對面。
換句話說,一定要說"一切"無外而同時有外,這是個明顯的矛盾。
公孫龍也發現了超乎形象的世界,因為他所讨論的共相同樣不能夠是經驗的對象。
人能夠看見某個白物,而不能夠看見白的共相。
一切有名可指的共相都在超乎形象的世界裡,但是并不是在超乎形象的世界裡的一切共相都有名可指。
在超乎形象的世界裡,堅的共性是堅的共性,白的共性是白的共性,這也就是公孫龍所說的"獨而正"(《公孫龍子·堅白論》)。
惠施說"把愛萬物",公孫龍也"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公孫龍子·迹府》)。
可見這二人顯然認為他們的哲學含有"内聖外王之道"。
但是充分運用名家對于超乎形象的世界的發現,這件事情卻留給了道家。
道家是名家的反對者,又是名家真正的繼承者。
惠施是莊子的真正好朋友,這個事實就是這一點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