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道家第二階段:老子
關燈
小
中
大
傳統的說法是,老子是楚國(今河南省南部)人,與孔子同時代而比孔子年長,孔子曾問禮于老子。
很稱贊老子。
以"老子"為名的書、後來也叫做《道德經》,因而也被當做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哲學著作。
現代的學術研究,使我們改變了這個看法,認為《老子》的年代晚于孔子很久。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 在這方面有兩個問題。
一個是老子其人的年代問題,另一個是《老子》其書的年代問題。
兩者并沒有必然聯系,因為完全有可能是,的确有個名叫"老聃"的人年長于孔子,但《老子》這部書卻成書在後。
這也就是我所持的看法,這個看法就沒有必要否定傳統的說法,因為傳統的說法并沒有說老子這個人确實寫過《老子》這部書。
所以我願意接受傳統的對老子其人的說法,同時把《老子》一書放在較晚的年代。
事實上,我現在相信這部書比我寫《中國哲學史》時假定的年代還要晚些。
我現在相信,這部書寫在(或編在)惠施、公孫龍之後,而不是在他們之前。
在《中國哲學史》裡我是假定它在惠施、公孫龍之前。
這個改變,是因為《老子》裡有許多關于"無名"的讨論,而要讨論"無名",就得先要讨論過"名",所以它出現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之後。
這種立場,并不需要我堅持說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絕對沒有聯系,因為這部書裡的确有一些老子的原話。
我所要堅持的,隻是說,整個地看來,這部書的思想體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時的産物。
可是為了避免學究氣,往下我甯願用"老子如何如何說",而不用"《老子》一書如何如何說",正如今天我們還是說"日出"、"日落",雖然我們完全知道日既不出又不落。
道,無名 在前一章 裡,我們已經知道,名家的哲學家通過對于名的研究,在發現"超乎形象"的世界方面,獲得成功。
可是絕大多數人的思想。
都限于"形象之内"、即限于實際世界。
他們見到了實際.要都限于"形象之内"。
即限于實際世界。
他們見到了實際,要表達它也并不困難;他們雖然使用名來指實,可是并不自覺它們是名。
所以到了名家的哲學家開始思索名的本身,這種思想就标志着前進一大步。
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
它是對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層次的思想。
"形象之内"的一切事物,都有名;或者至少是有可能有名。
它們都是"有名"。
但是老子講到與"有名"相對的"無名"。
并不是"超乎形象"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名"。
例如,共相是超乎形象的、但是并非"無名"。
不過另一方面,無名者都一定超乎形象。
道家的"道"就是這種"無名"的概念。
《老子》第一章 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第三十二章 說:"通常無名,樸。
……始制有名。
"第四十一章 說:"道隐無名。
"在道家體系裡,有"有"與"無"、"有名"與"無名"的區别。
這兩個區别實際上隻是一個,因為"有"、"無"就是"有名"、"無名"的省略。
天地、萬物都是有名。
因為天有天之名,地有地之名,每一類事物有此類之名。
有了天、地和萬物,接着就有天、地和萬物之名。
這就是老子說的"始制有名"。
但是道是無名;同時一切有名都是由無名而來。
所以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因為道無名,所以不可言說。
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對于道有所言說,隻好勉強給它某種代号。
所以是我們稱它為
很稱贊老子。
以"老子"為名的書、後來也叫做《道德經》,因而也被當做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哲學著作。
現代的學術研究,使我們改變了這個看法,認為《老子》的年代晚于孔子很久。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 在這方面有兩個問題。
一個是老子其人的年代問題,另一個是《老子》其書的年代問題。
兩者并沒有必然聯系,因為完全有可能是,的确有個名叫"老聃"的人年長于孔子,但《老子》這部書卻成書在後。
這也就是我所持的看法,這個看法就沒有必要否定傳統的說法,因為傳統的說法并沒有說老子這個人确實寫過《老子》這部書。
所以我願意接受傳統的對老子其人的說法,同時把《老子》一書放在較晚的年代。
事實上,我現在相信這部書比我寫《中國哲學史》時假定的年代還要晚些。
我現在相信,這部書寫在(或編在)惠施、公孫龍之後,而不是在他們之前。
在《中國哲學史》裡我是假定它在惠施、公孫龍之前。
這個改變,是因為《老子》裡有許多關于"無名"的讨論,而要讨論"無名",就得先要讨論過"名",所以它出現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之後。
這種立場,并不需要我堅持說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絕對沒有聯系,因為這部書裡的确有一些老子的原話。
我所要堅持的,隻是說,整個地看來,這部書的思想體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時的産物。
可是為了避免學究氣,往下我甯願用"老子如何如何說",而不用"《老子》一書如何如何說",正如今天我們還是說"日出"、"日落",雖然我們完全知道日既不出又不落。
道,無名 在前一章 裡,我們已經知道,名家的哲學家通過對于名的研究,在發現"超乎形象"的世界方面,獲得成功。
可是絕大多數人的思想。
都限于"形象之内"、即限于實際世界。
他們見到了實際.要都限于"形象之内"。
即限于實際世界。
他們見到了實際,要表達它也并不困難;他們雖然使用名來指實,可是并不自覺它們是名。
所以到了名家的哲學家開始思索名的本身,這種思想就标志着前進一大步。
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
它是對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層次的思想。
"形象之内"的一切事物,都有名;或者至少是有可能有名。
它們都是"有名"。
但是老子講到與"有名"相對的"無名"。
并不是"超乎形象"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名"。
例如,共相是超乎形象的、但是并非"無名"。
不過另一方面,無名者都一定超乎形象。
道家的"道"就是這種"無名"的概念。
《老子》第一章 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第三十二章 說:"通常無名,樸。
……始制有名。
"第四十一章 說:"道隐無名。
"在道家體系裡,有"有"與"無"、"有名"與"無名"的區别。
這兩個區别實際上隻是一個,因為"有"、"無"就是"有名"、"無名"的省略。
天地、萬物都是有名。
因為天有天之名,地有地之名,每一類事物有此類之名。
有了天、地和萬物,接着就有天、地和萬物之名。
這就是老子說的"始制有名"。
但是道是無名;同時一切有名都是由無名而來。
所以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因為道無名,所以不可言說。
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對于道有所言說,隻好勉強給它某種代号。
所以是我們稱它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