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名家

關燈
變的概念,像這樣再分析"大一"、"小一"這些名,惠施就得到了什麼是絕對的、不變的概念。

    從這個概念的觀點看、他看出實際的具體事物的性質、差别都是相對的、可變的。

    土革木石金與絲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元曾乃九族而之倫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 一旦理解了惠施的這種立場,我們就可以看出,《莊子》中所說的惠施十事、雖然向來認為是悖論,其實一點也不是悖論。

    除開第一事以外。

    它們都是以例表明事物的相對性,所說的可以叫做相對論。

    我們且來一事一事地研究。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

    "這是說,大、小之為大、小,隻是相對地。

    沒有厚度的東西,不可能成為厚的東西。

    在這個意義上,它可以叫做小。

    可是,幾何學中理想的"面",雖然無厚,卻同時可以很長很寬。

    在這個意義上,它可以叫做大。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這也是說,高低之為高低,隻是相對地。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這是說,實際世界中一世事物都是可變的,都是在變的。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

    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我們說,所有人都是動物。

    這時候我們就認識到:人都是人,所以所有人都相同;他們都是動物,所以所有人也都相同。

    但是。

    他們作為人的相同,大于他們作為動物的相同。

    因為是人意味着是動物,而是動物不一定意味着是人,還有其他各種動物,它們都與人相異。

    所以惠施所謂的"小同異",正是這種同和異。

    但是,我們若以"萬有"為一個普遍的類,就由此認識到萬物都相同,因為它們都是"萬有"。

    但是,我們若把每物當作一個個體,我們又由此認識到每個個體都有其自己的個性,因而與他物相異。

    這種同和異,正是惠施所謂的"大同異"。

    這樣,由于我們既可以說萬物彼此相同,又可以說萬物被此相異,就表明它們的同和異都是相對的。

    名家的這個辯論在中國古代很著名,被稱為"合同異之辯"。

    "南方無窮而有窮"。

    "南方無窮"是當時的人常說的話。

    在當時,南方幾乎無人了解,很像兩百年前美國的西部。

    當時的中國人覺得,南方不像東方以海為限,也不像北方、西方以荒漠流沙為限。

    惠施這句話,很可能僅隻是表現他過人的地理知識,就是說,南方最終也是以海為限。

    但是更可能是意味着:有窮與無窮也都是相對的。

    "今日話越而昔來"。

    這句是說,"今"與"昔"是相對的名詞。

    今日的昨日,是昨日的今日;今日的今日、是明日的昨日。

    今昔的相對性就在這裡。

    "連環可解也"。

    連環是不可解的,但是當它毀壞的時候,自然就解了。

    從另一個觀點看,毀壞也可以是建設。

    例如做一張木桌,從木料的觀點看是毀壞,從桌子的觀點看是建設。

    由于毀壞與建設是相對的,所以用不着人毀壞連環,而"連環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當時的各國,燕在最北,越在最南。

    當時的中國人以為中國就是天下,即世界。

    所以常識的說法應當是,天下之中央在燕之南、越之北。

    惠施的這種相反的說法,公元三世紀的司馬彪注釋得很好,他說:"天下無方,故所在為中;循環無端,故所在為始也。

    ""把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以上各命題,都是說萬物是相對的,不斷變化的。

    萬物之間沒有絕對的不同,絕對的界線。

    每個事物總是正在變成别的事物。

    所以得出邏輯的結論:萬物一體,因而應當泛愛萬物,不加區别。

    《莊子》中也說:"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德充符》) 公孫龍的共相論 名家另一個主要領袖是公孫龍(鼎盛期公元前284一前259年),當日以詭辯而廣泛聞名。

    據說,他有一次騎馬過關,關吏說:"馬不準過。

    "公孫龍回答說:"我騎的是白馬,白馬非馬"。

    說着就連馬一起過去了。

     公孫龍不像惠施那樣強調"實"是相對的、變化的,而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