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義派:孟子

關燈
在晚近的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創建中,曾經發生巨大的影響。

    西方民主思想在辛亥革命中也發揮了作用,這是事實,但是對于人民群衆來說,本國的古老的有權革命的思想,它的影響畢竟大得多。

     如果聖人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

    照孟子和後來的儒家說,有兩種治道。

    一種是"王"道,另一種是"霸"道。

    它們是完全不同的種類。

    聖王的治道是通過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過暴力的強迫。

    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

    在這一點上,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孫醜上》) 後來的中國政治哲學家一貫堅持王霸的區别。

    用現代的政治術語來說,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結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為它的統治是靠恐怖和暴力。

     聖王的王道為人民的福利盡一切努力,這意味着他的國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實的經濟基礎上。

    由于中國經常占壓倒之勢的是土地問題,所以據孟子看來,王道最重要的經濟基礎在于平均分配士地,這是很自然的。

    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稱的制度。

    按照這個制度,每平方裡(一裡約為三分之一英裡)土地分成九個方塊,每塊為一百畝。

    中央一塊叫做"公田",周圍八塊是八家的私田,每家一塊。

    八家合種公田,自種私田。

    公田的産品交給政府,私田的産品各家自留。

    九個方塊安排得像個"井"字,因此叫做"井田制度"(《孟子·媵文公上》)。

     孟子進一步描繪這個制度說,各家在其私田中五畝宅基的周圍,要種上桑樹,這樣,老年人就可以穿上絲稠了。

    各家還要養雞養豬,這樣,老年人就有肉吃了。

    這若做到了,則王道治下的每個人都可以"養生送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這不過僅僅是王道之"始",因為它僅隻是人民獲得高度文化的經濟基礎。

    還要"謹癢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義",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倫的道理,隻有這樣,王道才算完成。

     行這種王道,并不是與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聖王發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結果。

    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公孫醜上》)在孟子思想中。

    "不忍人之心"與"恻隐之心"是一回事。

    我們已經知道,照儒家所說,仁,隻不過是恻隐之心的發展;恻隐之心又隻有通過愛的實際行動來發展;而愛的實際行動又隻不過是"善推其所為",也就是行忠恕之道。

    王道不是别的,隻是聖王實行愛人、實行忠恕的結果。

     照孟子所說,王道并無奧妙,也不難。

    《孟子·梁惠王上》中記載。

    有一次齊宣王看見一頭牛被人牽去作犧牲,他"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因而命令用羊替換它。

    于是孟子對宣王說,這就是他的"不忍人之心"的例子,隻要他能夠把它推廣到人事上,他就是行王道。

    宣王說他辦不到,因為他有好貨、好色的毛病。

    孟子說,人人好貨、好色,王如果由知道自己的欲望,從而也知道他的所有人民的欲望,并采取措施盡可能滿足這些欲望,這樣做的結果不是别的,正是王道。

     孟子對宣王所說的一切,沒有别的,就隻是"善推其所為",這正是行忠恕之道。

    在這裡我們看出,孟子如何發展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闡明忠恕之道時,還隻限于應用到個人自我修養方面,而孟子則将其應用範圍推廣到治國的政治方面。

    在孔子那裡,忠恕還隻是"内聖"之道,經過孟子的擴展,忠恕又成為"外王"之道。

     能詠吟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己仕爾幼學勉而緻有為者亦若是犬守夜雞司 即使是在"内聖"的意義上,孟子對于這個道的概念,也比孔子講得更清楚。

    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孟子·盡心上》)這裡所說的"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

    所以充分發展了這個心,也就知道了我們的性。

    又據孟子說,我們的性是"天之所與我者"(《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