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義派:孟子
關燈
小
中
大
儒家的調子更高。
那麼,孟子在他的批判中,為什麼把墨子和楊朱混在一起呢? 對于這個問題,傳統的回答是,由于墨家主張愛無差等,而儒家主張愛有差等。
換句話說,在愛人的問題上,墨家強調同等,儒家強調差等。
《墨子》裡有段話說明了這個分歧,有個巫馬子對墨子說:"我不能兼愛。
我愛鄒人于越人,愛魯人于鄒人,愛我鄉人于魯人,愛我家人于鄉人,愛我親于我家人,愛我身于吾親。
"(《墨子·耕柱》) 巫馬子是儒家的人,竟然說"愛我身于吾親",很可能是墨家文獻的誇大其詞。
這顯然與儒家強調的孝道不合。
除了這一句以外,巫馬子的說法總的看來符合儒家精神。
因為照儒家看來,應當愛有差等。
談到這些差等,孟子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子·盡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辯論時,問他"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對于兄之子的愛,自然會厚于對鄰人之子的愛。
在孟子看來,這是完全正常的;人應當做的就是推廣這種愛使之及于更遠的社會成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善推其所為"(同上)。
這種推廣是在愛有差等的原則基礎上進行的。
愛家人,推而至于也愛家人以外的人,這也就是行"忠恕之道",回過來說也就是行"仁",這都是孔子倡導的。
這其間并無任何強迫,因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側隐之心,不忍看得别人受苦。
這是"仁之端也",發展這一端就使人自然地愛人。
但是同樣自然的是,愛父母總要勝過愛其他一般的人,愛是有差等的。
儒家的觀點是這樣。
墨家則不然,它堅持說,愛别人和愛父母應當是同等的。
這會不會弄成薄父母而厚别人,且不必管它,反正是要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消除儒家的有差等的愛。
孟子抨擊"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的時候,心中所想的正是這一點。
在愛的學說上,儒墨的上述分歧,孟子及其以後的許多人都很清楚地指出過。
但是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更帶根本性的分歧。
這就是,儒家認為,仁是從人性内部自然地發展出來的;而墨家認為,兼愛是從外部人為地附加于人的。
也可以說,墨子也回答了孔子沒有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人應當行仁義?不過他的回答是根據功利主義。
他強調超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強迫和誘導人們實行兼愛,也與儒家為仁義而仁義的原則不合。
若把第五章 所引《墨子·兼愛》篇的話與本章所引《孟子》論"四端"的話加以比較,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兩家的根本分歧。
政治哲學 前面我們已經看到,墨家的國家起源論,也是一種功利主義的理論。
現在再看儒家的國家起源論,又與它不同。
孟子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
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媵文公上》)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在于有人倫以及建立在人倫之上的道德原則。
國家和社會起源于人倫。
照墨家說,國家的存在是因為它有用;照儒家說,國家的存在是因為它應當存在" 人隻有在人倫即人與人的關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實現和發展。
孟子像亞力士多德,主張"人是政治的動物",主張隻有在國家和社會中,才能夠充分發展這些人倫。
國家是一個道德的組織,國家的元首必須是道德的領袖。
因此儒家的政治哲學認為,隻有聖人可以成為真正的王。
孟子把這種理想,描繪成在理想化的古代已經存在。
據他說,有個時期聖人堯為天子(據說是活在公元前二十四世紀)。
堯老了,選出一個年輕些的聖人舜,教繪他怎樣為君,于是在堯死後舜為天子。
同樣地,舜老了選出一個年輕些的聖人禹作他的繼承人。
天子的寶座就這樣由聖人傳給聖人,照孟子說,這樣做是因為應當這樣做。
君若沒有聖君必備的道德條件,人民在道德上就有革命的權利。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殺了君,也不算弑君之罪。
這是因為,照孟子說,君若不照理想的君道應當做的做,他在道德上就不是君了,按孔子正名的學說,他隻是"一夫",如孟子所說的(《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還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孟子的這個思想,在中國的曆史中,以至
那麼,孟子在他的批判中,為什麼把墨子和楊朱混在一起呢? 對于這個問題,傳統的回答是,由于墨家主張愛無差等,而儒家主張愛有差等。
換句話說,在愛人的問題上,墨家強調同等,儒家強調差等。
《墨子》裡有段話說明了這個分歧,有個巫馬子對墨子說:"我不能兼愛。
我愛鄒人于越人,愛魯人于鄒人,愛我鄉人于魯人,愛我家人于鄉人,愛我親于我家人,愛我身于吾親。
"(《墨子·耕柱》) 巫馬子是儒家的人,竟然說"愛我身于吾親",很可能是墨家文獻的誇大其詞。
這顯然與儒家強調的孝道不合。
除了這一句以外,巫馬子的說法總的看來符合儒家精神。
因為照儒家看來,應當愛有差等。
談到這些差等,孟子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子·盡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辯論時,問他"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對于兄之子的愛,自然會厚于對鄰人之子的愛。
在孟子看來,這是完全正常的;人應當做的就是推廣這種愛使之及于更遠的社會成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善推其所為"(同上)。
這種推廣是在愛有差等的原則基礎上進行的。
愛家人,推而至于也愛家人以外的人,這也就是行"忠恕之道",回過來說也就是行"仁",這都是孔子倡導的。
這其間并無任何強迫,因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側隐之心,不忍看得别人受苦。
這是"仁之端也",發展這一端就使人自然地愛人。
但是同樣自然的是,愛父母總要勝過愛其他一般的人,愛是有差等的。
儒家的觀點是這樣。
墨家則不然,它堅持說,愛别人和愛父母應當是同等的。
這會不會弄成薄父母而厚别人,且不必管它,反正是要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消除儒家的有差等的愛。
孟子抨擊"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的時候,心中所想的正是這一點。
在愛的學說上,儒墨的上述分歧,孟子及其以後的許多人都很清楚地指出過。
但是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更帶根本性的分歧。
這就是,儒家認為,仁是從人性内部自然地發展出來的;而墨家認為,兼愛是從外部人為地附加于人的。
也可以說,墨子也回答了孔子沒有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人應當行仁義?不過他的回答是根據功利主義。
他強調超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強迫和誘導人們實行兼愛,也與儒家為仁義而仁義的原則不合。
若把第五章 所引《墨子·兼愛》篇的話與本章所引《孟子》論"四端"的話加以比較,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兩家的根本分歧。
政治哲學 前面我們已經看到,墨家的國家起源論,也是一種功利主義的理論。
現在再看儒家的國家起源論,又與它不同。
孟子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
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媵文公上》)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在于有人倫以及建立在人倫之上的道德原則。
國家和社會起源于人倫。
照墨家說,國家的存在是因為它有用;照儒家說,國家的存在是因為它應當存在" 人隻有在人倫即人與人的關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實現和發展。
孟子像亞力士多德,主張"人是政治的動物",主張隻有在國家和社會中,才能夠充分發展這些人倫。
國家是一個道德的組織,國家的元首必須是道德的領袖。
因此儒家的政治哲學認為,隻有聖人可以成為真正的王。
孟子把這種理想,描繪成在理想化的古代已經存在。
據他說,有個時期聖人堯為天子(據說是活在公元前二十四世紀)。
堯老了,選出一個年輕些的聖人舜,教繪他怎樣為君,于是在堯死後舜為天子。
同樣地,舜老了選出一個年輕些的聖人禹作他的繼承人。
天子的寶座就這樣由聖人傳給聖人,照孟子說,這樣做是因為應當這樣做。
君若沒有聖君必備的道德條件,人民在道德上就有革命的權利。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殺了君,也不算弑君之罪。
這是因為,照孟子說,君若不照理想的君道應當做的做,他在道德上就不是君了,按孔子正名的學說,他隻是"一夫",如孟子所說的(《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還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孟子的這個思想,在中國的曆史中,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