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道家第一階段:楊朱

關燈
ot逍遙遊》有個故事說:"堯讓天下于許由。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将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

    吾将為賓乎?鹪鹩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歸休乎君?子無所用天下為。

    "許由這個隐者,把天下給他,即使白白奉送,他也不要。

    當然他也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

    這是《韓非子》所說的楊朱思想的例證。

     前面提到《列子》的《楊朱》篇,其中有個故事說;"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自;世固非一毛之所濟。

    禽子曰:假濟,為之乎?楊子弗應。

    禽子出語孟孫陽。

    孟孫陽曰:子不達夫子之心,吾請言之,有侵若肌膚獲萬金者,若為之乎?曰:為之。

    孟孫陽曰;有斷若一節得一國,子為之乎?禽子默然有間。

    孟孫陽曰:一毛微于肌膚,肌膚微于一節,省矣。

    然則積一毛以成肌膚,積肌膚以成一節。

    一毛固一體萬分中之一物,奈何輕之乎?"這是楊朱學說另一方面的例證。

    《列子·揚朱》篇還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我們不能相信這些話真是楊朱說的,但是這些話把楊朱學說的兩個方面,把早期道家的政治哲學,總結得很好。

     《老子》、《莊子》中的楊朱思想 在《老子》、《莊子》以及《呂氏春秋》中都能見到楊朱基本觀念的反映。

    《呂氏春秋》說:"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

    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

    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複得。

    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孟春紀·重己》)這段話說明了為什麼應當輕物重生。

    即使失了天下,也許有朝一日能夠再得,但是一旦死了,就永遠不能再活。

    《老子》裡有些話含有同樣的思想。

    例如,"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三章 )這就是說,在為人處世中,貴重自己身體超過貴重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給予他;愛他自己超過愛天下的人,可以将天下委托他。

    又如"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第四十四章 )都表現出輕物重生的思想。

    《莊子》的《養生主》裡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這也是沿着楊朱思想的路線走,先秦道家認為,這是保身全生免受人世傷害的最好的辦法。

    一個人的行為若是很壞,受到社會懲罰,顯然不是全生的方法。

    但是一個人的行為若是太好,獲得美名,這也不是全生的方法。

    《莊子》另一篇中說:"山木自寇也。

    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

    漆可用,故割之。

    "(《人間世》)一個享有有才有用的美名的人,他的命運将會和桂樹、漆樹一樣。

     所以《莊子》裡有一些話贊美無用之用。

    《人間世》篇中講到一棵很大的栎社樹,是不材之木,無所可用,所以匠人不砍它。

    栎社樹托夢對匠人說;"予求無所可用久矣。

    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這一篇最後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無用是全生的方法。

    善于全生的人,一定不能多為惡,但是也一定不能多為善。

    他一定要生活在善惡之間。

    他力求無用,但是到頭來,無用對于他有大用。

     道家的發展 這一章 所講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