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

關燈
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與?是故别非也。

    "非人者必有以易之。

    ……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

    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為人之國,若為其國,夫誰獨舉其國以攻人之國者哉?為彼者猶為己也。

    為人之都,若為其都,夫誰獨舉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為彼猶為己也。

    為人之家,若為其家,夫誰獨學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為彼猶為己也。

    "然即國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亂賊,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利與?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姑嘗本原若衆利之所自生。

    此胡自生?此自惡人、賊人生與?即必曰:非然也。

    必曰:從愛人、利人生。

    分名乎天下愛人而利人者,别與?兼與?即必曰:兼也。

    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者與?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

    "(《兼愛下》) 墨子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辯論,證明兼愛是絕對正确的。

    仁人的任務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他就應當以兼愛作為他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人的行動标準,這叫做以"兼"為"正"。

    "以兼為正,是以聰耳明目,相與視聽乎;是以股肱畢強,相為動宰乎。

    而有道肄相教誨,是以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

    今唯毋以兼為正,即若其利也。

    "(同上)這也就是墨子的理想世界,它隻能通過實行兼愛而創造出來。

     天志和明鬼 可是還有一個根本問題:如何說服人們兼愛呢?你可以把上面所說的告訴人們,說實行兼愛是利天下的唯一道路,說仁人是實行兼愛的人。

    可是人們還會問:我個人行動為什麼要利天下?我為什麼必須成為仁人?你可以進一步論證說,如果對全天下有利,也就是對天下的每個人都有利。

    或者用墨子的話說,"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兼愛中》)這樣說來,愛别人就是一種個人保險或投資,它是會得到償還的。

    可是絕大多數人都很近視,看不出這種長期投資的價值。

    也還有一些實例,說明這樣的投資根本得不到償還。

     為了誘導人們實行兼愛,所以墨子在上述的道理之外,又引進丁許多宗教的、政治的制裁。

    因此,《墨子》有幾篇講"天志","明鬼"。

    其中說,天帝存在,天帝愛人,天帝的意志是一切人要彼此相愛。

    天帝經常監察人的行動,特别是統治者的行動。

    他以禍懲罰那些違反天意的人,以福獎賞那些順從天意的人。

    除了天帝,還有許多小一些的鬼神,他們也同天帝一樣,獎賞那些實行兼愛的人,懲罰那些交相"别"的人。

     有一個墨子的故事與此有關,很有趣味。

    故事說:"子墨子有疾。

    跌鼻進而問曰;先生以鬼神為明,能為禍福,為善者賞之,為不善者罰之。

    今先生聖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雖使我有病,鬼神何遽不明?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勞苦。

    百門而閉一門焉、則盜何遽無從人?"(《墨子·公孟》)如果用現代邏輯的術語,墨子可以說,鬼神的懲罰是一個人有病的充足原因,而不是必要原因。

     一種似是而非的矛盾 現在正是個适當的時候來指出,不論墨家、儒家,在對待鬼神的存在和祭祀鬼神的态度上,都好像是矛盾的。

    墨家相信鬼神存在。

    可是同時反對喪葬和祭祀的缛禮,固然好像是矛盾的。

    儒家強調喪禮和祭禮,可是并不相信鬼神存在,同樣也好像是矛盾的。

    墨家在談到儒家的時候,自己也十-分明快地指出過這種矛盾。

    公孟子是個儒家的人。

    "公孟子曰'無鬼神',又曰'孟子必學祭祀'。

    子墨子曰:'執無鬼而學祭禮,是猶無客而學客禮也,是猶無魚而為魚罟也。

    "(《墨子·公孟》) 儒家、墨家這些好像是矛盾的地方,都不是真正的矛盾。

    照儒家所說,行祭禮的原因不再是因為相信鬼神真正存在,當然相信鬼神存在無疑是祭禮的最初原因。

    行禮隻是祭祀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禮的意義是詩的,不是宗教的。

    這個學說後來被荀子及其學派詳細地發揮了,本書第十三章 将要講到。

    所以根本沒有什麼真正的矛盾。

     同樣在墨家的觀點中也沒有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