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
關燈
小
中
大
。
第一點,普通的遊俠隻要得到酬謝,或是受到封建主的恩惠,那就不論什麼仗他們都打;墨子及其門徒則不然,他們強烈反對侵略戰争,所以他們隻願意參加嚴格限于自衛的戰争。
第二點,普通的遊俠隻限于信守職業道德的條規,無所發揮;可是墨子卻詳細闡明了這種職業道德,論證它是合理的,正當的。
這樣,墨子的社會背景雖然是俠,卻同時成為一個新學派的創建人。
墨子對儒家的批評 墨子認為,"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焉":(l)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悅"。
(2)儒者堅持厚葬,父母死後實行三年之喪,因此把人民的财富和精力都浪費了。
(3)儒者強調音樂,造成同樣的後果。
(4)儒者相信前定的命運,造成人們懶惰,把自己委之于命運(《墨子·公孟》)。
《墨子》的《非儒》篇還說:"累壽不能盡其學、當年不能行其禮,積财不能贍其樂。
盛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學不可以導衆。
" 這些批評顯示出儒墨社會背景不同。
在孔子以前,早已有些飽學深思的人放棄了對天帝鬼神的信仰。
下層階級的人,對于天鬼的懷疑、通常是發生得遲緩一些。
墨子所持的是下層階級的觀點。
他反對儒家的第一點。
意義就在此。
第二、第三點,也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的。
至于第四點。
則是不相幹的,因為儒家雖然常常講到"命",所指的并不是墨子攻擊的那種前定的命。
前一章 已經指出過這一點,就是在儒家看來。
命是指人們所能控制的範圍以外的東西。
但是,他若是竭盡全力,總還有一些東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範圍以内。
因此,人隻有已經做了他自己能夠做的一切以後,對于那些仍然要來到的東西才隻好認為是不可避免的,隻好平靜地、無可奈何地接受它。
這才是儒家所講的"知命"的意思。
兼愛 儒家的中心觀念仁、義,墨子并沒有批評;在《墨子》一書中,他倒是常講到仁、義,常講仁人、義人。
不過他用這些名詞所指的,與儒家所指的,還是有些不同。
照墨子的意思,仁、義是指兼愛,仁人、義人就是實行這種兼愛的人。
兼愛是墨子哲學的中心概念。
墨子出于遊俠,兼愛正是遊俠職業道德的邏輯的延伸。
這種道德,就是,在他們的團體内"有福同享,有禍同當"(這是後來的俠客常常說的話)。
以這種團體的概念為基礎,墨子極力擴大它,方法是宣揚兼愛學說,即天下的每個人都應該同等地、無差别地愛别的一切人。
《墨子》中有三篇專講兼愛。
墨子在其中首先區别他所謂的"兼"與"别"。
堅持兼愛的人他名之為"兼士",堅持愛有差别的人他名之為"别士"。
"别士之言曰: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他為他的朋友做的事也就很少很少。
兼士則不然,他"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他為他的朋友做到他能做的一切。
作出了這樣的區别之後,墨子問道:兼與别哪一個對呢?(引語見《墨子·兼愛下》) 然後墨子用他的"三表"來判斷兼與别(以及一切言論)的是非。
所謂三表,就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聖王之事。
"(《墨子·非命中》)"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于何用之?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非命上》)三表之中,最後一表最重要。
"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墨子判定一切價值的标準。
這個标準,也就是墨子用以證明兼愛最可取的主要标準。
在《兼愛下》這一篇中,他辯論說:"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然當今之時,天下之害孰為大?曰: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劫弱,衆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下之害也。
……姑嘗本原若衆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愛人、利人生與?即必曰:非然也。
必曰:從惡人、賊人生。
分名乎天下惡人而賊人者,兼與?别與?即必曰:别也。
然即之交
第一點,普通的遊俠隻要得到酬謝,或是受到封建主的恩惠,那就不論什麼仗他們都打;墨子及其門徒則不然,他們強烈反對侵略戰争,所以他們隻願意參加嚴格限于自衛的戰争。
第二點,普通的遊俠隻限于信守職業道德的條規,無所發揮;可是墨子卻詳細闡明了這種職業道德,論證它是合理的,正當的。
這樣,墨子的社會背景雖然是俠,卻同時成為一個新學派的創建人。
墨子對儒家的批評 墨子認為,"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焉":(l)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悅"。
(2)儒者堅持厚葬,父母死後實行三年之喪,因此把人民的财富和精力都浪費了。
(3)儒者強調音樂,造成同樣的後果。
(4)儒者相信前定的命運,造成人們懶惰,把自己委之于命運(《墨子·公孟》)。
《墨子》的《非儒》篇還說:"累壽不能盡其學、當年不能行其禮,積财不能贍其樂。
盛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學不可以導衆。
" 這些批評顯示出儒墨社會背景不同。
在孔子以前,早已有些飽學深思的人放棄了對天帝鬼神的信仰。
下層階級的人,對于天鬼的懷疑、通常是發生得遲緩一些。
墨子所持的是下層階級的觀點。
他反對儒家的第一點。
意義就在此。
第二、第三點,也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的。
至于第四點。
則是不相幹的,因為儒家雖然常常講到"命",所指的并不是墨子攻擊的那種前定的命。
前一章 已經指出過這一點,就是在儒家看來。
命是指人們所能控制的範圍以外的東西。
但是,他若是竭盡全力,總還有一些東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範圍以内。
因此,人隻有已經做了他自己能夠做的一切以後,對于那些仍然要來到的東西才隻好認為是不可避免的,隻好平靜地、無可奈何地接受它。
這才是儒家所講的"知命"的意思。
兼愛 儒家的中心觀念仁、義,墨子并沒有批評;在《墨子》一書中,他倒是常講到仁、義,常講仁人、義人。
不過他用這些名詞所指的,與儒家所指的,還是有些不同。
照墨子的意思,仁、義是指兼愛,仁人、義人就是實行這種兼愛的人。
兼愛是墨子哲學的中心概念。
墨子出于遊俠,兼愛正是遊俠職業道德的邏輯的延伸。
這種道德,就是,在他們的團體内"有福同享,有禍同當"(這是後來的俠客常常說的話)。
以這種團體的概念為基礎,墨子極力擴大它,方法是宣揚兼愛學說,即天下的每個人都應該同等地、無差别地愛别的一切人。
《墨子》中有三篇專講兼愛。
墨子在其中首先區别他所謂的"兼"與"别"。
堅持兼愛的人他名之為"兼士",堅持愛有差别的人他名之為"别士"。
"别士之言曰: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他為他的朋友做的事也就很少很少。
兼士則不然,他"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他為他的朋友做到他能做的一切。
作出了這樣的區别之後,墨子問道:兼與别哪一個對呢?(引語見《墨子·兼愛下》) 然後墨子用他的"三表"來判斷兼與别(以及一切言論)的是非。
所謂三表,就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聖王之事。
"(《墨子·非命中》)"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于何用之?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非命上》)三表之中,最後一表最重要。
"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墨子判定一切價值的标準。
這個标準,也就是墨子用以證明兼愛最可取的主要标準。
在《兼愛下》這一篇中,他辯論說:"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然當今之時,天下之害孰為大?曰: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劫弱,衆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下之害也。
……姑嘗本原若衆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愛人、利人生與?即必曰:非然也。
必曰:從惡人、賊人生。
分名乎天下惡人而賊人者,兼與?别與?即必曰:别也。
然即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