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背景
關燈
小
中
大
喚。
他們孩子似的天真,所以不自私。
他們的财物很複雜,很難搬動,所以一旦國家有難,他們也不棄家而逃。
另一方面,商的心腸壞,所以不聽話。
他們詭計多,所以很自私。
他們的财産很簡單,容易轉運,所以一旦國家有難,他們總是逃往國外。
這一篇由此斷言,不僅在經濟上農業比商業重要,而且在生活方式上農也比商高尚。
"上農"的道理也就在此。
這一篇的作者看出,人們的生活方式受其經濟背景的限制;他對農業的評價則又表明他本人受到他自己時代經濟背景的限制。
從《呂氏春秋》的這種觀察,我們看出中國思想的兩個主要趨勢道家和儒家的根源。
它們是彼此不同的兩極,但又是同一軸杆的兩極。
兩者都表達了農的渴望和靈感,在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
"反者道之動" 在考慮這兩家的不同之前,我們先且舉出一個這兩家都支持的理論。
這個理論說,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任何事物,發展到了一個極端,就反向另一個極端;這就是說,借用黑格爾的說法。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這是老子哲學的主要論點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釋的《易經》的主要論點之一。
這無疑是受到日月運行、四時相繼的啟發,農為了進行他們自己的工作對這些變化必須特别注意。
"易傳"說:"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
"(《系辭傳》下)又說:"日盈則仄,月盈則食。
"(《豐卦·辭》)這樣的運動叫做"複"。
《複卦·辭》說:"複,其見天地之心乎!"《老子》也有相似的話:"反者道之動。
"(《老子》第四十章 ) 這個理論對于中華民族影響很大,對于中華民族在其悠久曆史中勝利地克服所遭遇的許多困難,貢獻很大。
由于相信這個理論。
他們即使在繁榮昌盛時也保持謹慎,即使在極其危險時也滿懷希望。
在前不久的戰争中,這個思想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一種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絕大多數人還是懷着希望度過來了、這種希望表現在這句話裡:"黎明即将到來"。
正是這種"信仰的意志"幫助中國人民度過了這場戰争。
這個理論還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論據,中庸之道儒家的人贊成、道家的人也一樣贊成。
"毋太過"曆來是兩家的格言。
因為照兩家所說,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得過多好。
因為太過和做得過多、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險。
自然的理想化 道家和儒家不同,是因為它們所理性化的、或理論地表現小農的生活的方面不同。
小農的生活簡樸,思想天真。
從這個方面看問題,道家的人就把原始社會的簡樸加以理想化,而譴責文化。
他們還把兒童的天真加以理想化,而鄙棄知識。
《老子》說:"小國寡民,……使人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章 )這不正是小農國家的一幅田園畫嗎? 農時時跟自然打交道,所以他們贊美自然,熱愛自然。
這種贊美和熱愛都被道家的人發揮到極緻。
什麼屬于天,什麼屬于人。
這兩者之間,自然的、人為的這兩者之間。
他們作出了鮮明的區别。
照他們說,屬于天者是人類幸福的源泉,屬于人者是人類痛苦的根子。
他們正如儒家的萄子所說,"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道家的人主張,聖人的精神修養,最高的成就在于将他自己跟整個自然即宇宙同一起來,這個主張正是這個思想趨勢的最後發展。
家族制度 農隻有靠士地為生,土地是不能移動的,作為士的地主也是如此。
除非他有特殊的才能。
或是特别地走運,他隻有生活在他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那也是他的子子孫孫續繼生活的地方。
這就是說,由于經濟的原因,一家幾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
這樣就發展起來了中國的家族制度,它無疑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組織得很好的制度之一。
儒家學說大部分是論證這種制度合理,或者是這種社會制度的理論說明。
家族制度過去是中國的社會制度。
傳統的五種社會關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其中有三種是家族關系。
其餘兩種,雖然不是家族關系,也可以按照家族來理解。
君臣關系可以按照父子關系來理解,朋友關系可以按照兄
他們孩子似的天真,所以不自私。
他們的财物很複雜,很難搬動,所以一旦國家有難,他們也不棄家而逃。
另一方面,商的心腸壞,所以不聽話。
他們詭計多,所以很自私。
他們的财産很簡單,容易轉運,所以一旦國家有難,他們總是逃往國外。
這一篇由此斷言,不僅在經濟上農業比商業重要,而且在生活方式上農也比商高尚。
"上農"的道理也就在此。
這一篇的作者看出,人們的生活方式受其經濟背景的限制;他對農業的評價則又表明他本人受到他自己時代經濟背景的限制。
從《呂氏春秋》的這種觀察,我們看出中國思想的兩個主要趨勢道家和儒家的根源。
它們是彼此不同的兩極,但又是同一軸杆的兩極。
兩者都表達了農的渴望和靈感,在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
"反者道之動" 在考慮這兩家的不同之前,我們先且舉出一個這兩家都支持的理論。
這個理論說,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任何事物,發展到了一個極端,就反向另一個極端;這就是說,借用黑格爾的說法。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這是老子哲學的主要論點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釋的《易經》的主要論點之一。
這無疑是受到日月運行、四時相繼的啟發,農為了進行他們自己的工作對這些變化必須特别注意。
"易傳"說:"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
"(《系辭傳》下)又說:"日盈則仄,月盈則食。
"(《豐卦·辭》)這樣的運動叫做"複"。
《複卦·辭》說:"複,其見天地之心乎!"《老子》也有相似的話:"反者道之動。
"(《老子》第四十章 ) 這個理論對于中華民族影響很大,對于中華民族在其悠久曆史中勝利地克服所遭遇的許多困難,貢獻很大。
由于相信這個理論。
他們即使在繁榮昌盛時也保持謹慎,即使在極其危險時也滿懷希望。
在前不久的戰争中,這個思想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一種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絕大多數人還是懷着希望度過來了、這種希望表現在這句話裡:"黎明即将到來"。
正是這種"信仰的意志"幫助中國人民度過了這場戰争。
這個理論還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論據,中庸之道儒家的人贊成、道家的人也一樣贊成。
"毋太過"曆來是兩家的格言。
因為照兩家所說,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得過多好。
因為太過和做得過多、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險。
自然的理想化 道家和儒家不同,是因為它們所理性化的、或理論地表現小農的生活的方面不同。
小農的生活簡樸,思想天真。
從這個方面看問題,道家的人就把原始社會的簡樸加以理想化,而譴責文化。
他們還把兒童的天真加以理想化,而鄙棄知識。
《老子》說:"小國寡民,……使人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章 )這不正是小農國家的一幅田園畫嗎? 農時時跟自然打交道,所以他們贊美自然,熱愛自然。
這種贊美和熱愛都被道家的人發揮到極緻。
什麼屬于天,什麼屬于人。
這兩者之間,自然的、人為的這兩者之間。
他們作出了鮮明的區别。
照他們說,屬于天者是人類幸福的源泉,屬于人者是人類痛苦的根子。
他們正如儒家的萄子所說,"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道家的人主張,聖人的精神修養,最高的成就在于将他自己跟整個自然即宇宙同一起來,這個主張正是這個思想趨勢的最後發展。
家族制度 農隻有靠士地為生,土地是不能移動的,作為士的地主也是如此。
除非他有特殊的才能。
或是特别地走運,他隻有生活在他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那也是他的子子孫孫續繼生活的地方。
這就是說,由于經濟的原因,一家幾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
這樣就發展起來了中國的家族制度,它無疑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組織得很好的制度之一。
儒家學說大部分是論證這種制度合理,或者是這種社會制度的理論說明。
家族制度過去是中國的社會制度。
傳統的五種社會關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其中有三種是家族關系。
其餘兩種,雖然不是家族關系,也可以按照家族來理解。
君臣關系可以按照父子關系來理解,朋友關系可以按照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