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背景
關燈
小
中
大
在前一章 我說過,哲學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
在思想的時候,人們常常受到生活環境的限制。
在特定的環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學也就有特定的強調之處和省略之處,這些就構成這個哲學的特色。
就個人說是如此,就民族說也是如此。
這一章 将要講一講中華民族的地理、經濟背景,以便說明,一般地說中國文化,特殊地說中國哲學,如何成為現在這樣,為什麼成為現在這樣。
中華民族的地理背景 《論語》說:"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雍也》)讀這段話,我悟出其中的一些道理,暗示着古代中國人和古代希臘人的不同。
中國是大陸國家。
古代中國人以為,他們的國土就是世界。
漢語中有兩個詞語都可以譯成"世界"。
一個是"天下",另一個是"四海之内"。
海洋國家的人,如希臘人,也許不能理解這幾個詞語竟然是同義的。
但是這種事就發生在漢語裡,而且是不無道理的。
從孔子的時代到上世紀末,中國思想家沒有一個人有過到公海冒險的經曆。
如果我們用現代标準看距離,孔子、孟子住的地方離海都不遠,可是《論語》中孔子隻有一次提到海。
他的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從我者其由與。
"(《論語·公冶長》)仲由是孔子弟子,以有勇聞名。
據說仲由聽了這句話很高興。
隻是他的過分熱心并沒有博得孔子喜歡,孔子卻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同上) 孟子提到海的話,同樣也簡短。
他說:"觀于海者難為水,遊于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孟子·盡心上》)孟子一點也不比孔子強,孔子也隻僅僅想到"浮于海"。
生活在海洋國家而周遊各島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力士多德該是多麼不同! 中華民族的經濟背景 古代中國和希臘的哲學家不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條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經濟條件。
由于中國是大陸國家,中華民族隻有以農業為生。
甚至今天中國人口中從事農業的估計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在農業國,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礎。
所以貫串在中國曆史中、社會、經濟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總是圍繞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在這樣一種經濟中,農業不僅在和平時期重要,在戰争時期也一樣重要。
戰國時期(公元前480一前222年),許多方面和我們這個時代相似,當時中國分成許多封建王國,每個國家都高度重視當時所謂的"耕戰之術"。
最後,七雄之一的秦國在耕戰兩方面都獲得優勢。
結果勝利地征服了其他各國,從而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統一。
中國哲學家的社會、經濟思想中,有他們所的"本""末"之别。
"本"指農業,"末"指商業。
區别本末的理由是,農業關系到生産,而商業隻關系到交換。
在能有交換之前,必須先有生産。
在農業國家裡,農業是生産的主要形式,所以貫串在中國曆史中,社會、經濟的理論、政策都是企圖"重本輕末"。
從事末作的人,即商人,因此都受到輕視。
社會有四個傳統的階級,即士、農、工、商,商是其中最後最下的一個。
士通常就是地主,農就是實際耕種土地的農民。
在中國,這是兩種光榮的職業。
一個家庭若能"耕讀傳家",那是值得自豪的。
"士"雖然本身并不實際耕種土地,可是由于他們通常是地主、他們的命運也系于農業。
收成的好壞意昧着他們命運的好壞,所以他們對宇宙的反應,對生活的看法,在本質上就是"農"的反應和看法。
加上他們所受的教育,他們就有表達能力,把實際耕種的"農"所感受而自己不會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
這種表達采取了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的形式。
"上農" 公元前三世紀有一部各家哲學的撮要彙編《呂氏春秋》,其中一篇題為《上農》。
在這一篇裡,對比了兩種人的生活方式:從事"本"業的人即"農"的生活方式,和從事"末"作的人即"商"的生活方式。
農很樸實,所以容易使
在思想的時候,人們常常受到生活環境的限制。
在特定的環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學也就有特定的強調之處和省略之處,這些就構成這個哲學的特色。
就個人說是如此,就民族說也是如此。
這一章 将要講一講中華民族的地理、經濟背景,以便說明,一般地說中國文化,特殊地說中國哲學,如何成為現在這樣,為什麼成為現在這樣。
中華民族的地理背景 《論語》說:"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雍也》)讀這段話,我悟出其中的一些道理,暗示着古代中國人和古代希臘人的不同。
中國是大陸國家。
古代中國人以為,他們的國土就是世界。
漢語中有兩個詞語都可以譯成"世界"。
一個是"天下",另一個是"四海之内"。
海洋國家的人,如希臘人,也許不能理解這幾個詞語竟然是同義的。
但是這種事就發生在漢語裡,而且是不無道理的。
從孔子的時代到上世紀末,中國思想家沒有一個人有過到公海冒險的經曆。
如果我們用現代标準看距離,孔子、孟子住的地方離海都不遠,可是《論語》中孔子隻有一次提到海。
他的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從我者其由與。
"(《論語·公冶長》)仲由是孔子弟子,以有勇聞名。
據說仲由聽了這句話很高興。
隻是他的過分熱心并沒有博得孔子喜歡,孔子卻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同上) 孟子提到海的話,同樣也簡短。
他說:"觀于海者難為水,遊于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孟子·盡心上》)孟子一點也不比孔子強,孔子也隻僅僅想到"浮于海"。
生活在海洋國家而周遊各島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力士多德該是多麼不同! 中華民族的經濟背景 古代中國和希臘的哲學家不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條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經濟條件。
由于中國是大陸國家,中華民族隻有以農業為生。
甚至今天中國人口中從事農業的估計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在農業國,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礎。
所以貫串在中國曆史中、社會、經濟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總是圍繞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在這樣一種經濟中,農業不僅在和平時期重要,在戰争時期也一樣重要。
戰國時期(公元前480一前222年),許多方面和我們這個時代相似,當時中國分成許多封建王國,每個國家都高度重視當時所謂的"耕戰之術"。
最後,七雄之一的秦國在耕戰兩方面都獲得優勢。
結果勝利地征服了其他各國,從而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統一。
中國哲學家的社會、經濟思想中,有他們所的"本""末"之别。
"本"指農業,"末"指商業。
區别本末的理由是,農業關系到生産,而商業隻關系到交換。
在能有交換之前,必須先有生産。
在農業國家裡,農業是生産的主要形式,所以貫串在中國曆史中,社會、經濟的理論、政策都是企圖"重本輕末"。
從事末作的人,即商人,因此都受到輕視。
社會有四個傳統的階級,即士、農、工、商,商是其中最後最下的一個。
士通常就是地主,農就是實際耕種土地的農民。
在中國,這是兩種光榮的職業。
一個家庭若能"耕讀傳家",那是值得自豪的。
"士"雖然本身并不實際耕種土地,可是由于他們通常是地主、他們的命運也系于農業。
收成的好壞意昧着他們命運的好壞,所以他們對宇宙的反應,對生活的看法,在本質上就是"農"的反應和看法。
加上他們所受的教育,他們就有表達能力,把實際耕種的"農"所感受而自己不會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
這種表達采取了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的形式。
"上農" 公元前三世紀有一部各家哲學的撮要彙編《呂氏春秋》,其中一篇題為《上農》。
在這一篇裡,對比了兩種人的生活方式:從事"本"業的人即"農"的生活方式,和從事"末"作的人即"商"的生活方式。
農很樸實,所以容易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