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關燈


    他不僅作為社會的公民,而且作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說的"天民",來執行這個任務。

    他一定要自覺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則他的行為就不會有超道德的價值。

    他若當真有機會為王。

    他也會樂于為人民服務,既作為社會的公民,又作為宇宙的公民,履行職責。

     由于哲學講的是内聖外王之道,所以哲學必定與政治思想不能分開。

    盡管中國哲學各家不同,各家哲學無不同時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想。

    這不是說,各家哲學中沒有形上學,沒有倫理學,沒有邏輯學。

    這隻是說,所有這些哲學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與政治思想聯系着,就像柏拉圖的《理想國》既代表他的整個哲學,同時又是他的政治思想。

     舉例來說,名家以沉溺于"白馬非馬"之辯而聞名,似乎與政治沒有什麼聯系。

    可是名家領袖公孫龍"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公孫龍子·迹府》)。

    我們常常看到,今天世界上每個政治家都說他的國家如何希望和平,但是實際上,他講和平的時候往往就在準備戰争。

    在這裡,也就存在着名實關系不正的問題。

    公孫龍以為,這種不正關系必須糾正。

    這确實是"化天下"的第一步。

     由于哲學的主題是内聖外王之道,所以學哲學不單是要獲得這種知識,而且是要養成這種人格。

    哲學不單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體驗它。

    它不單是一種智力遊戲,而是比這嚴肅得多的東西。

    正如我的同事金嶽霖教授在一篇未刊的手稿中指出的:"中國哲學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蘇格拉底。

    其所以如此,因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識都統一于一個哲學家之身;知識和德性在他身上統一而不可分。

    他的哲學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載道。

    遵守他的哲學信念而生活,這是他的哲學組成部分。

    他要做的事就是修養自己,連續地、一貫地保持無私無我的純粹經驗,使他能夠與宇宙合一。

    顯然這個修養過程不能中斷,因為一中斷就意味着自我複萌,喪失他的宇宙。

    因此在認識上他永遠摸索着,在實踐上他永遠行動着,或嘗試着行動。

    這些都不能分開,所以在他身上存在着哲學家的合命題,這正是合命題一詞的本義。

    他像蘇格拉底,他的哲學不是用于打官腔的。

    他更不是塵封的陳腐的哲學家,關在書房裡,坐在靠椅中,處于人生之外。

    對于他,哲學從來就不隻是為人類認識擺設的觀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動的箴言體系;在極端的情況下,他的哲學簡直可以說是他的傳記。

    " 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 初學中國哲學的西方學生經常遇到兩個困難。

    一個當然是語言障礙;另一個是中國哲學家表達他們的思想的特殊方式。

    我先講後一個困難。

     人們開始讀中國哲學著作時,第一個印象也許是,這些言論和文章都很簡短,沒有聯系。

    打開《論語》,你會看到每章隻有廖廖數語,而且上下章幾乎沒有任何聯系。

    打開《老子》,你會看到全書隻約有五千宇,不長于雜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從中卻能見到老子哲學的全體。

    習慣于精密推理和詳細論證的學生,要了解這些中國哲學到底在說什麼,簡直感到茫然。

    他會傾向于認為,這些思想本身就是沒有内部聯系吧。

    如果當真如此,那還有什麼中國哲學。

    因為沒有聯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為哲學的。

     可以這麼說:中國哲學家的言論、文章沒有表面上的聯系,是由于這些言論、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學著作。

    照中國的傳統,研究哲學不是一種職業。

    每個人都要學哲學,正像西方人都要進教堂。

    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

    其他的學習(不是學哲學)是使人能夠成為某種人,即有一定職業的人。

    所以過去沒有職業哲學家;非職業哲學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學著作。

    在中國,沒有正式的哲學著作的哲學家,比有正式的哲學著作的哲學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這些人的哲學,隻有看他們的語錄或寫給學生、朋友的信。

    這些信寫于他一生的各個時期,語錄也不隻是一人所記。

    所以它們不相聯系,甚至互相矛盾,這是可以預料的。

     以上所說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哲學家的言論、文章沒有聯系:還不能解釋它們為什麼簡短。

    有些哲學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還是有系統的推理和論證。

    但是與西方哲學著作相比,它們還是不夠明晰。

    這是由于中國哲學家慣于用名言隽語、比喻例證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書都是名言隽語,《莊子》各篇大都充滿比喻例證。

    這是很明顯的。

    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與西方哲學著作相比,還是有過多的名言隽語、比喻例證。

    名言隽語一定很簡短;比喻例證一定無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