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關燈
小
中
大
個人與宇宙的同一。
問題就在于,人如欲得到這個同一,是不是必須離開社會,或甚至必須否定"生"? 照某些哲學家說,這是必須的。
佛家就說,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
柏拉圖也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獄。
有些道家的人"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疴潰癰。
"這都是以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
隻有這樣,才可以得到最後的解脫。
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
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
這種哲學隻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願講超道德價值。
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
從入世的哲學的觀點看,出世的哲學是太理想主義的,無實用的,消極的。
從出世的哲學的觀點看,入世的哲學太現實主義了,太膚淺了。
它也許是積極的,但是就像走錯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錯得很。
有許多人說,中國哲學是入世的哲學。
很難說這些人說的完全對了,或完全錯了。
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不能說這些人說錯了,因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無論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間接地講政治,說道德。
在表面上,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
孔子有個學生問死的意義,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孟子說:"聖人,人倫之至也。
"(《孟子·離婁上》)照字面講這句話是說,聖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
中國哲學中所謂聖人,與佛教中所謂佛,以及耶教中所謂聖者,是不在一個範疇中的。
從表面上看,儒家所謂聖人似乎尤其是如此。
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不過這隻是從表面上看而已,中國哲學不是可以如此簡單地了解的。
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我們若了解它,我們不能說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說它是出世的。
它既入世而又出世。
有位哲學家講到宋代的新儒家,這樣地描寫他;"不離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畫前。
"這正是小國哲學要努力做到的。
有了這種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義的,同時又是最現實主義的;它是很實用的,但是并不膚淺。
入世與出世是對立的,正如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也是對立的。
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反命題統一成一個合命題。
這并不是說,這些反命題都被取消了。
它們還在那裡,但是已經被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合命題的整體。
如何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哲學所求解決的問題。
求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中國哲學以為,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完成這個統一,就是聖人。
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中國聖人的精神成就,相當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聖者的精神成就。
但是中國的聖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
他的人格是所謂"内聖外王"的人格。
内聖,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
聖人不一定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
就實際的政治說,他大概一定是沒有機會的。
所謂"内聖外王",隻是說,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說可以為王,而且最宜于為王。
至于實際上他有機會為王與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無關宏旨的。
照中國的傳統,聖人的人格既是内聖外王的人格,那麼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有這種人格。
所以哲學所講的就是中國哲學家所謂内聖外王之道。
這個說法很像柏拉圖所說的"哲學家——王"。
照相拉圖所說,在理想國中,哲學家應當為王,或者王應當是哲學家;一個人為了成為哲學家,必須經過長期的哲學訓練,使他的心靈能夠由變化的事物世界"轉"入永恒的理世界。
柏拉圖說的,和中國哲學家說的,都是認為哲學的任務是使人有内聖外王的人格。
但是照柏拉圖所說,哲學家一旦為王,這是違反他的意志的,換言之,這是被迫的,他為此作出了重大栖牲。
古代道家的人也是這樣說的。
據說有個聖人,被某國人請求為王,他逃到一個山洞裡躲起來。
某國人找到這個洞、用煙把他薰出來,強迫他擔任這個苦差事(見《呂氏春秋·貴生》)。
這是柏拉圖和古代道家的人相似的一點,也顯示出道家哲學的出世品格。
到了公元三世紀,新道家郭象,遵循中國哲學的主要傳統,修正了這一點。
儒家認為,處理日常的人倫世務,不是聖人分外的事。
處理世務。
正是他的人格完全發展的實質所在
問題就在于,人如欲得到這個同一,是不是必須離開社會,或甚至必須否定"生"? 照某些哲學家說,這是必須的。
佛家就說,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
柏拉圖也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獄。
有些道家的人"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疴潰癰。
"這都是以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
隻有這樣,才可以得到最後的解脫。
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
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
這種哲學隻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願講超道德價值。
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
從入世的哲學的觀點看,出世的哲學是太理想主義的,無實用的,消極的。
從出世的哲學的觀點看,入世的哲學太現實主義了,太膚淺了。
它也許是積極的,但是就像走錯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錯得很。
有許多人說,中國哲學是入世的哲學。
很難說這些人說的完全對了,或完全錯了。
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不能說這些人說錯了,因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無論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間接地講政治,說道德。
在表面上,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
孔子有個學生問死的意義,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孟子說:"聖人,人倫之至也。
"(《孟子·離婁上》)照字面講這句話是說,聖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
中國哲學中所謂聖人,與佛教中所謂佛,以及耶教中所謂聖者,是不在一個範疇中的。
從表面上看,儒家所謂聖人似乎尤其是如此。
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不過這隻是從表面上看而已,中國哲學不是可以如此簡單地了解的。
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我們若了解它,我們不能說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說它是出世的。
它既入世而又出世。
有位哲學家講到宋代的新儒家,這樣地描寫他;"不離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畫前。
"這正是小國哲學要努力做到的。
有了這種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義的,同時又是最現實主義的;它是很實用的,但是并不膚淺。
入世與出世是對立的,正如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也是對立的。
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反命題統一成一個合命題。
這并不是說,這些反命題都被取消了。
它們還在那裡,但是已經被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合命題的整體。
如何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哲學所求解決的問題。
求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中國哲學以為,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完成這個統一,就是聖人。
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中國聖人的精神成就,相當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聖者的精神成就。
但是中國的聖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
他的人格是所謂"内聖外王"的人格。
内聖,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
聖人不一定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
就實際的政治說,他大概一定是沒有機會的。
所謂"内聖外王",隻是說,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說可以為王,而且最宜于為王。
至于實際上他有機會為王與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無關宏旨的。
照中國的傳統,聖人的人格既是内聖外王的人格,那麼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有這種人格。
所以哲學所講的就是中國哲學家所謂内聖外王之道。
這個說法很像柏拉圖所說的"哲學家——王"。
照相拉圖所說,在理想國中,哲學家應當為王,或者王應當是哲學家;一個人為了成為哲學家,必須經過長期的哲學訓練,使他的心靈能夠由變化的事物世界"轉"入永恒的理世界。
柏拉圖說的,和中國哲學家說的,都是認為哲學的任務是使人有内聖外王的人格。
但是照柏拉圖所說,哲學家一旦為王,這是違反他的意志的,換言之,這是被迫的,他為此作出了重大栖牲。
古代道家的人也是這樣說的。
據說有個聖人,被某國人請求為王,他逃到一個山洞裡躲起來。
某國人找到這個洞、用煙把他薰出來,強迫他擔任這個苦差事(見《呂氏春秋·貴生》)。
這是柏拉圖和古代道家的人相似的一點,也顯示出道家哲學的出世品格。
到了公元三世紀,新道家郭象,遵循中國哲學的主要傳統,修正了這一點。
儒家認為,處理日常的人倫世務,不是聖人分外的事。
處理世務。
正是他的人格完全發展的實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