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子下
關燈
小
中
大
焚其柩收燼骨而葬之者,人習為常,恬莫之怪。
嗚呼!訛俗悖戾,乃至此乎?或曰:旅宦遠方,貧不能緻其柩,不焚之何以緻其就葬?曰:如廉範輩,豈其家富也?延陵季子有言:“骨肉歸複于土,命也,魂氣則無不之也。
”舜為天子,巡狩至蒼梧而殂,葬于其野。
彼天子猶然,況士民乎!必也無力不能歸其柩,即所亡之地而葬之,不猶愈于毀焚乎?或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具此數者,可以為大孝乎?曰:未也。
天子以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為孝;諸侯以保社稷為孝;卿大夫以守其宗廟為孝;士以保其祿位為孝。
皆謂能成其先人之志,不墜其業者也。
【譯述】唐朝的太常博士呂才叙《葬書》說:《孝經》裡講,“占蔔葬地來安葬死者”。
這大概是因為墓穴是終老之地,死者永遠在這裡安息,而人世上的事常有變遷,引水動土經常毀壞墓地,人們在初選墓地時又無法預知這些,所以才借助占蔔來确定墓地。
現在的人有的挑選年月,有的占蔔墓地,以為這件事如果搞不好,就會帶來生死禍事。
按照《禮》的規定,天子、諸侯和大夫下葬,都有固定的月數,這說明古人是不選擇下葬的年月的。
《春秋》記載:九月丁巳安葬甯公,正好下雨,不能安葬;戊午日中的時候,得以安葬。
這說明古人也不挑選日子。
鄭簡公将墓室正好修在了路上,毀之則早晨落葬,不毀則中午落葬。
子産不毀。
這說明古人下葬是不挑選時間的。
古代埋葬死者,都是在國都的北邊,其地方是固定的,這說明古人下葬是不選擇地方的。
現在的人安葬死者,以為子孫的富貴、貧賤和長壽、短命都是因為占蔔墓地的好壞。
子文擔任令尹的時候,三次被解職,柳下惠擔任士師官的時候,三次被罷免,但他們并沒有去改換自家的墓地。
而那些野俗無知之人,聽信妖巫胡說八道,便在重喪之時,挑選墓地而觊觎高官厚祿;哀痛之際,挑選下葬的吉日良辰來窺視财利。
這話說得太對了。
這個世界上,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本來就不是喪葬之事所能左右的。
即使能左右,作為孝子又怎麼能忍心放下父母不去安葬,而以此來謀劃對自己有利的事呢?當世又有用羌、胡等少數民族安葬死人的方法的,把父母親人的靈柩焚燒之後收其骨灰來埋葬。
人們已習以為常,對此舉安然無所怪。
烏呼!有悖于禮法的行為竟到了如此的地步!有人說:如果在外地做官旅行,而又貧窮,不能将靈柩運回故鄉,像這種情況不燒成骨灰,怎麼能運回故鄉安葬呢?我們說:像廉範那些人,難道他們的家很富有嗎?延陵季子曾說過:人死之後身體歸葬于大地,這表明他沒有生命了,但他的靈魂還能夠到處飄蕩。
舜帝在位時,出巡狩獵到達蒼梧而崩殂,舜便葬在了那裡。
人家貴為天子,還如此,而況我們一般人呢?如果确實沒有能力将先人的靈柩運回故鄉,那麼就在所亡之地安葬,這不比焚燒掉好嗎?有人問:父母親活着的時候,按禮法來侍奉,死後再按禮來安葬,然後按禮數來祭祀,這幾件事如果做好了,就可以算作是大孝子了吧?回答說:還不算。
天子将仁德教化布于百姓,達于四海為孝;諸侯以能夠保有祖宗傳下來的江山社稷為孝;卿大夫以能夠守住宗廟光宗耀祖為孝;士官以能夠保住自己的俸祿地位為孝。
這都是說,能夠繼承先人的遺志,不使祖宗開創的事業毀于自己之手,這才是大孝。
養老送終不算孝,光宗耀祖方為孝 【原文】晉庾衮父戒衮以酒,衮嘗醉,自責曰:“餘廢先人之戒,其何以訓人?”乃于父墓前自杖三十。
可謂能不忘訓辭矣。
【譯述】晉代的庾衮,父親讓他戒掉酗酒的習慣,可是有一次庾衮飲酒大醉,他非常自責地說:“我違反了父親的戒規,還怎麼去訓導别人呢?”于是他到父親的墳墓前,自己打了自己三十棍。
他可以說是不忘父親的遺訓了。
【原文】《詩》雲:“題彼脊令,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征。
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 【譯述】《詩經》說:“那脊令鳥啊,又飛又叫。
我已經漸漸地老了,可你的歲月還很長。
要早起晚睡辛勤勞作,不要有愧于你的一生。
” 【原文】《經》曰: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又曰: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争。
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争則兵。
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譯述】《孝經》說:子女立身守志,遵守道德,揚名于後代,光宗耀祖,這才是孝順父母的最高表現。
又說:子女孝順父母,表現在身居高位而不驕傲,處于下民的地位卻不作亂,在逆境之中卻不争鬥。
如果身居高位而驕傲就會自取滅亡,為下民而去作亂,就會受到懲處,身處逆境卻要争鬥,就會受到傷害。
這三者不消除,即便你每天用牛、羊、豬肉等供養父母,還是屬于不孝順父母。
【原文】《内則》曰:“父母雖沒,将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
” 【譯述】《内則》說:“父母雖然去世,子女要做一件好事,想到這樣會帶給父母美名,就一定能做成;子女要做壞事的時候,想到這樣會使父母蒙受羞辱,就會停下來不去做。
” 【原文】公明儀問于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欤! 是何言欤!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
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
” 【譯述】公明儀問曾子說:“您算得上是孝子嗎?”曾子說:“這是什麼話啊!這是什麼話啊!古代的君子所說的孝子,父母沒有發話就能知道父母的意思,而且能用道來引導父母,使父母明白更多的道理。
我對父母,隻是養老送終而已,怎麼能稱得上是孝子呢?” 【原文】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
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
五者不備,災及其親,敢不敬乎?亨熟膻芗,嘗而薦之,非孝也。
君子之所謂孝也,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
”為人子能如是,可謂之孝有終矣。
【譯述】曾子說:“身體,是父母所給的。
對于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子女敢不恭敬對待嗎?所以子女居家處事不莊重,就是不孝順;侍奉君主不忠誠,就是不孝順;做官不奉公守法就是不孝順;交友而不講信運就是不孝順;在戰場上不勇敢就是不孝順。
不具備以上五種孝順,災禍将殃及父母,能不恭敬從事嗎?亨熟膻芗,食物飲品,嘗過之後獻給父母,這算不上孝順。
君子所說的孝順,指的是國人對父母稱贊說:幸福啊,你有這樣的子女!這才是所說的孝順。
”做為人的子女,能夠做到這些,就可以稱得上是為孝而能盡善盡美,善始善終。
嗚呼!訛俗悖戾,乃至此乎?或曰:旅宦遠方,貧不能緻其柩,不焚之何以緻其就葬?曰:如廉範輩,豈其家富也?延陵季子有言:“骨肉歸複于土,命也,魂氣則無不之也。
”舜為天子,巡狩至蒼梧而殂,葬于其野。
彼天子猶然,況士民乎!必也無力不能歸其柩,即所亡之地而葬之,不猶愈于毀焚乎?或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具此數者,可以為大孝乎?曰:未也。
天子以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為孝;諸侯以保社稷為孝;卿大夫以守其宗廟為孝;士以保其祿位為孝。
皆謂能成其先人之志,不墜其業者也。
【譯述】唐朝的太常博士呂才叙《葬書》說:《孝經》裡講,“占蔔葬地來安葬死者”。
這大概是因為墓穴是終老之地,死者永遠在這裡安息,而人世上的事常有變遷,引水動土經常毀壞墓地,人們在初選墓地時又無法預知這些,所以才借助占蔔來确定墓地。
現在的人有的挑選年月,有的占蔔墓地,以為這件事如果搞不好,就會帶來生死禍事。
按照《禮》的規定,天子、諸侯和大夫下葬,都有固定的月數,這說明古人是不選擇下葬的年月的。
《春秋》記載:九月丁巳安葬甯公,正好下雨,不能安葬;戊午日中的時候,得以安葬。
這說明古人也不挑選日子。
鄭簡公将墓室正好修在了路上,毀之則早晨落葬,不毀則中午落葬。
子産不毀。
這說明古人下葬是不挑選時間的。
古代埋葬死者,都是在國都的北邊,其地方是固定的,這說明古人下葬是不選擇地方的。
現在的人安葬死者,以為子孫的富貴、貧賤和長壽、短命都是因為占蔔墓地的好壞。
子文擔任令尹的時候,三次被解職,柳下惠擔任士師官的時候,三次被罷免,但他們并沒有去改換自家的墓地。
而那些野俗無知之人,聽信妖巫胡說八道,便在重喪之時,挑選墓地而觊觎高官厚祿;哀痛之際,挑選下葬的吉日良辰來窺視财利。
這話說得太對了。
這個世界上,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本來就不是喪葬之事所能左右的。
即使能左右,作為孝子又怎麼能忍心放下父母不去安葬,而以此來謀劃對自己有利的事呢?當世又有用羌、胡等少數民族安葬死人的方法的,把父母親人的靈柩焚燒之後收其骨灰來埋葬。
人們已習以為常,對此舉安然無所怪。
烏呼!有悖于禮法的行為竟到了如此的地步!有人說:如果在外地做官旅行,而又貧窮,不能将靈柩運回故鄉,像這種情況不燒成骨灰,怎麼能運回故鄉安葬呢?我們說:像廉範那些人,難道他們的家很富有嗎?延陵季子曾說過:人死之後身體歸葬于大地,這表明他沒有生命了,但他的靈魂還能夠到處飄蕩。
舜帝在位時,出巡狩獵到達蒼梧而崩殂,舜便葬在了那裡。
人家貴為天子,還如此,而況我們一般人呢?如果确實沒有能力将先人的靈柩運回故鄉,那麼就在所亡之地安葬,這不比焚燒掉好嗎?有人問:父母親活着的時候,按禮法來侍奉,死後再按禮來安葬,然後按禮數來祭祀,這幾件事如果做好了,就可以算作是大孝子了吧?回答說:還不算。
天子将仁德教化布于百姓,達于四海為孝;諸侯以能夠保有祖宗傳下來的江山社稷為孝;卿大夫以能夠守住宗廟光宗耀祖為孝;士官以能夠保住自己的俸祿地位為孝。
這都是說,能夠繼承先人的遺志,不使祖宗開創的事業毀于自己之手,這才是大孝。
養老送終不算孝,光宗耀祖方為孝 【原文】晉庾衮父戒衮以酒,衮嘗醉,自責曰:“餘廢先人之戒,其何以訓人?”乃于父墓前自杖三十。
可謂能不忘訓辭矣。
【譯述】晉代的庾衮,父親讓他戒掉酗酒的習慣,可是有一次庾衮飲酒大醉,他非常自責地說:“我違反了父親的戒規,還怎麼去訓導别人呢?”于是他到父親的墳墓前,自己打了自己三十棍。
他可以說是不忘父親的遺訓了。
【原文】《詩》雲:“題彼脊令,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征。
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 【譯述】《詩經》說:“那脊令鳥啊,又飛又叫。
我已經漸漸地老了,可你的歲月還很長。
要早起晚睡辛勤勞作,不要有愧于你的一生。
” 【原文】《經》曰: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又曰: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争。
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争則兵。
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譯述】《孝經》說:子女立身守志,遵守道德,揚名于後代,光宗耀祖,這才是孝順父母的最高表現。
又說:子女孝順父母,表現在身居高位而不驕傲,處于下民的地位卻不作亂,在逆境之中卻不争鬥。
如果身居高位而驕傲就會自取滅亡,為下民而去作亂,就會受到懲處,身處逆境卻要争鬥,就會受到傷害。
這三者不消除,即便你每天用牛、羊、豬肉等供養父母,還是屬于不孝順父母。
【原文】《内則》曰:“父母雖沒,将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
” 【譯述】《内則》說:“父母雖然去世,子女要做一件好事,想到這樣會帶給父母美名,就一定能做成;子女要做壞事的時候,想到這樣會使父母蒙受羞辱,就會停下來不去做。
” 【原文】公明儀問于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欤! 是何言欤!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
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
” 【譯述】公明儀問曾子說:“您算得上是孝子嗎?”曾子說:“這是什麼話啊!這是什麼話啊!古代的君子所說的孝子,父母沒有發話就能知道父母的意思,而且能用道來引導父母,使父母明白更多的道理。
我對父母,隻是養老送終而已,怎麼能稱得上是孝子呢?” 【原文】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
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
五者不備,災及其親,敢不敬乎?亨熟膻芗,嘗而薦之,非孝也。
君子之所謂孝也,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
”為人子能如是,可謂之孝有終矣。
【譯述】曾子說:“身體,是父母所給的。
對于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子女敢不恭敬對待嗎?所以子女居家處事不莊重,就是不孝順;侍奉君主不忠誠,就是不孝順;做官不奉公守法就是不孝順;交友而不講信運就是不孝順;在戰場上不勇敢就是不孝順。
不具備以上五種孝順,災禍将殃及父母,能不恭敬從事嗎?亨熟膻芗,食物飲品,嘗過之後獻給父母,這算不上孝順。
君子所說的孝順,指的是國人對父母稱贊說:幸福啊,你有這樣的子女!這才是所說的孝順。
”做為人的子女,能夠做到這些,就可以稱得上是為孝而能盡善盡美,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