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子下

關燈
勿陷父母于不義 【原文】《書》稱舜“烝烝乂,不格奸”,何謂也?曰:言能以至孝,和頑嚚昏傲,使進進以善自治,不至于大惡也。

     【譯述】《尚書》稱舜“烝烝乂,不格奸”,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舜非常孝順,能與心術不正的父親、不忠誠的母親、傲慢的弟弟和睦相處,他以孝行美德感化他們,又加強自身的修養,所以沒有流于邪惡。

     【原文】曾子耘瓜,誤斬其根。

    皙怒,建大杖以擊其臂。

    曾子仆地而不知人。

     久之乃蘇,欣然而起,進于曾皙曰:“響也!參得罪于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聞之,知其體康也。

    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内。

    ”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于孔子。

    孔子曰:“汝不聞乎,昔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于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

    小捶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

    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身既死而陷父于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乎?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此之謂也。

     【譯述】曾子鋤瓜,不小心斬斷了瓜的根。

    父親曾皙非常生氣,舉起一根大棍就向曾子的臂膀打過來。

    曾子摔倒在地,不省人事。

    過了很久才蘇醒過來,曾子高興地站起來,走近曾皙問候道:“剛才我得罪了父親大人,您為教導我而用力打我,您有沒有受傷?”退下去回到房裡,曾子邊彈琴邊唱歌,想讓父親聽見,知道他的身體早已恢複了健康。

    孔子聽說了這些情況就發怒,告訴弟子們說:“如果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門。

    ” 曾參自認為無罪,托人向孔子請教。

    孔子對來人說:“你沒聽說過嗎? 昔日舜侍奉父親,父親使喚他,他總在父親身邊;父親要殺他,卻找不到他。

    父親輕輕地打他,他就站在那裡忍受,父親用大棍打他,他就逃跑,因此他的父親沒有背上不義之父的罪名,而他自己也沒有失去為人之子的孝心。

    如今曾參侍奉父親,把身體交給暴怒的父親,父親要打死他,他也不回避。

    他如果真的死了就會陷父于不義,相比之下,哪個更為不孝?另外,你不是天子的臣民嗎?殺了天子的臣民,又會犯多大的罪?”曾參聽後,說:“我的罪過很大呀!”于是造訪孔子而向他謝罪。

    這件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父母有錯,耐心規勸 【原文】或曰:孔子稱色難。

    色難者,觀父母之志趣,不待發言而後順之者也。

    然則《經》何以貴于谏争乎?曰:谏者,為救過也。

    親之命可從而不從,是悖戾也;不可從機時從之,則陷親于大惡。

    然而不谏是路人,故當不義則不可不争也。

    或曰:然則争之能無咈親之意乎?曰:所謂争者,順而止之,志在必于從也。

    孔子曰:“事父母幾谏。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禮》: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谏。

    谏若不入,起敬起孝。

    說則複谏。

    不說,則與其得罪于鄉黨州闾,甯熟谏。

     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又曰:事親有隐而無犯。

    又曰:父母有過,谏而不逆。

    又曰:三谏而不聽則号泣而随之,言窮無所之也。

    或曰:谏則彰親之過,奈何?曰:谏諸内,隐諸外者也,谏諸内則親過不遠,隐諸外故人莫得而聞也。

    且孝子善則稱親,過則歸己。

    《凱風》曰:“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其心如是,夫又何過之彰乎? 【譯述】有人說:孔子認為察言觀色最難。

    察言觀色之所以難,指的是子女善觀父母的興趣愛好,不等他們發話就滿足他們的需要。

    既然這樣,《孝經》又為何以谏诤為貴呢?回答說:谏争,為的是挽救父母的過失。

    父母的命令正确而可以遵從,子女卻不遵從,這樣子女就犯了錯誤。

    父母的命令有誤,子女不能服從卻去服從,這就會導緻父母犯罪。

    如果子女不勸谏父母那就如同陌路之人,所以當父母言行不義之時,子女必須犯顔直谏。

    有人說:勸谏父母豈不違背父母的意願嗎?回答說:所謂谏争,是在順乎父母的意願的前提下去阻止他們的一些不對的做法。

    而且一定要做到讓他們聽從自己的意見。

    孔子說:“侍奉父母,他們有什麼過失,隻能委婉地規勸;如果意見沒有被采納,仍然要恭敬而不能有抵觸情緒,為父母操勞而無怨恨。

    ”《禮記》說:父母有錯,子女要和顔悅色,柔聲下氣地勸谏。

    若是父母聽不進勸谏,子女就要更加恭敬,以孝心來感化他們,父母高興,子女就要再次進谏;父母不高興,那麼與其讓父母得罪于鄉裡朋友,不如頑強地多次進行勸谏。

    父母假如生氣了,不高興,把子女打得流血,子女也不能怨恨,仍然要孝敬父母。

    又說:子女侍奉父母親,可以為他們遮掩過錯,卻不違忤他們。

    又說:父母有錯,勸谏他們卻不違忤他們。

    又說:子女多次勸谏,父母還不接受,子女就要大聲哭泣,跟在他們的左右,這指的是已經到了毫無辦法的時候了。

    有人說:勸谏父母就會彰顯他們的過錯,怎麼辦?回答說:在家勸谏,當着外人就要替父母隐瞞。

    在家勸谏,父母的過錯就能被制止;在外隐瞞,别人就不會知道父母的過錯。

    而且孝子總是把善行歸功于父母,而把過錯歸咎于自己。

    《凱風》說:“母親聖善賢良,我自己是個品德不好的人。

    ”子女的孝心如果能這樣,又怎會彰顯父母的過錯呢? 子孝而父母不愛,孝名更彰 【原文】或曰:子孝矣而父母不愛,如之何?曰:責己而已。

    昔舜父頑、母嚚、象傲,日以殺舜為事。

    舜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

    于父母負罪引慝,隻載見瞽瞍,夔夔齋栗,瞽瞍亦允。

    若誠之至也,如瞽瞍者猶信而順之,況不至是者乎? 【譯述】有人說:子女很孝順父母,但父母不慈愛,怎麼辦?回答是:從自己那裡找原因。

    從前舜的父親兇狠而心術不正,母親不忠誠,弟弟象非常傲慢,他們每天都想把舜殺死。

    舜初耕于曆山之時,為父母所嫉恨、困擾,每天号泣于旻天。

    但他對待父母,仍然克己自責,負罪引惡,非常恭敬地侍奉父母。

    他每次見父親的時候,都是恭敬而畏懼的樣子,最後父親終于能和他和睦相處。

    如果子女出于至誠的孝心,像舜的兇悍的父親都能夠相信他,與他和睦相處,而況那些本來就不錯的父母呢? 【原文】曾子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弗怨。

    ” 漢侍中薛包,好學笃行。

    喪母,以至孝聞。

    及父娶後妻而憎包,分出之。

    包日夜号泣,不能去。

    至被毆杖,不得已,廬于舍外,旦入而灑埽。

    父怒,又逐之。

    乃廬于裡門,晨昏不廢。

    積歲餘,父母慚而還之。

     【譯述】曾子說:“父母喜愛子女,子女高興而不忘記;父母讨厭子女,子女畏懼卻不怨恨。

    ” 漢代的侍中薛包,勤奮好學,品德高尚。

    母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