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子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世的時候,他就以孝順而遠近聞名。
後來,父親娶了一個後妻,就開始有些厭惡薛包,于是将他分出去居住。
薛包日夜号哭,不離去。
父母用木棍打他,不得已,他就在父母住的房舍外邊結廬而居。
他每天早晨都早早起來給父母灑掃庭院。
父親很憤怒,又往外趕他。
他于是又結廬于裡門,晨省昏定從來不廢。
過了一年多,父母終于感到有些慚愧,将他叫回了家。
【原文】晉太保王祥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谮之,由是失愛于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敬。
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
有丹柰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辄抱樹而泣。
其笃孝純至如此。
母終,居喪毀悴,杖而後起。
【譯述】晉代太保王祥非常孝順,他自幼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祥,幾次在父親面前誣陷他,因此父親也不再疼愛他,父母經常讓他打掃牛棚,可他對父母越來越恭謹。
父母有病,他就不脫衣服,小心侍候。
給父母喂湯喂藥,他必親口嘗。
他家有棵柰樹結了果實,繼母叫他看守,每次刮風下雨,王祥就抱着柰樹哭泣。
他誠實、孝順、純厚如此。
繼母死後,他在家守喪,因過度哀傷而損毀身體,要拄着拐杖才能站起來。
【原文】西河人王延,九歲喪母,泣血三年,幾至滅性。
每至忌月,則悲泣三旬。
繼母蔔氏,遇之無道,恒以蒲穰及敗麻頭與延貯衣。
其姑聞而問之,延知而不言,事母彌謹。
蔔氏嘗盛冬思生魚,敕延求而不獲,杖之流血。
延尋汾淩而哭,忽有一魚長五尺,踴出冰上,延取以進母。
蔔氏心悟,撫延如己生。
【譯述】西河人王延,九歲時母親去世,他整整哀哭三年,幾乎要死去。
此後,每一年的忌月,他還要天天悲哭。
他的繼母蔔氏,待他不好,經常用亂草和破麻給王延做綿衣。
王延的姑姑聽說後,就去問王延,王延不把這些事告訴姑姑,侍奉母親卻更加謹慎。
後母蔔氏有一次大冬天想吃活魚,讓王延去弄魚,王延沒有弄來,後母就用木棒打他,以緻流血。
王延沿着汾河邊走邊哭,忽然有一條魚五尺多長,跳到冰面上來,王延趕快拿去進獻給母親。
蔔氏心裡有所悔悟,從此之後,撫養王延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原文】齊始安王谘議劉沨父紹仕宋,位中書郎。
沨母早亡,紹被敕納路太後兄女為繼室。
沨年數歲,路氏不以為子,奴婢輩捶打之無期度。
沨母亡日,辄悲啼不食,彌為婢輩所苦。
路氏生溓,沨憐愛之,不忍舍,常在床帳側。
辄被驅捶,終不肯去。
路氏病,經年,沨晝夜不離左右。
每有增加,辄流涕不食。
路氏病瘥,感其意,慈愛遂隆。
路氏富盛,一旦為沨立齋宇,筵席不減侯王。
【譯述】齊始安王谘議劉沨的父親劉紹在宋做官,位至中書郎。
他的母親早亡,劉紹被皇上敕令納路太後哥哥的女兒為繼室。
這時劉沨僅幾歲,後母路氏不把他看作自己的孩子,連那些奴婢們都時不時沒深沒淺地打他。
劉沨每到生身母親的忌日,就悲哀哭泣而不進食,這時就更加為那些奴婢們所欺侮。
後來,路氏生下一個孩子叫,劉沨非常地憐愛他,不能割舍,經常守在床帳的旁邊,常常被驅趕捶打,還是不肯離開。
再後來,路氏患了病,大概有一年的時間,劉沨認真侍候,晝夜不離左右。
路氏的病情每一加重,他就痛哭流涕,不吃飯。
路氏病好之後,被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動,于是對他變得非常慈愛。
路氏很有錢,到了給劉沨成家的時候,為他設宴席招待賓朋,其規模可以比得上王侯。
【原文】唐宣歙觀察使崔衍父倫為左丞,繼母李氏不慈于衍。
衍時為富平尉,倫使于吐蕃,久方歸。
李氏衣敝衣以見倫,倫問其故,李氏稱倫使于蕃中,衍不給衣食。
倫大怒,召衍責诟,命仆隸拉于地,袒其背,将鞭之。
衍泣涕終不自陳。
倫弟殷聞之,趨往以身蔽衍,杖不得下,因大言曰:“衍每月俸錢皆送嫂處,殷所具知,何忍乃言衍不給衣食?”倫怒乃解。
由是倫遂不聽李氏之谮。
及倫卒,衍事李氏益謹。
李氏所生次子,每多取母錢,使其主以書契征負于衍,衍歲為償之。
故衍官至江州刺史而妻子衣食無所餘。
子誠孝而父母不愛,則孝益彰矣,何患乎? 【譯述】唐代宣歙觀察使崔衍的父親崔倫擔任左丞,繼母李氏對崔衍不好。
崔衍其時擔任富平尉,父親出使到了吐蕃,很長時間後才回來。
李氏故意穿着破衣服去見崔倫,崔倫問她為什麼穿這麼破爛的衣服,李氏就謊稱丈夫出使吐蕃期間,兒子崔衍不供給她衣食。
崔倫聽後大怒,把崔衍叫來責罵,并命令仆人将崔衍摁翻在地,揭開後背,要鞭打他。
崔衍隻是哭泣,但不自己說明原委。
崔倫的弟弟崔殷獲悉後,趕快跑去用身體遮蔽住崔衍,使得鞭杖不能打住崔衍。
崔殷大聲說:“崔衍每月的俸錢全部都送到了嫂子那裡,我都知道,怎麼忍心說崔衍不給衣食呢?”崔倫的怒氣這才消解。
從此之後,崔倫不再聽李氏的誣告。
等到崔倫死後,崔衍侍奉李氏更加謹慎。
李氏所生的次子,經常向别人借錢,然後與債主訂立契約,讓崔衍來付債,崔衍每年都為他償還債務。
因此,崔衍官至江州刺史,薪俸非常優厚,但他的妻子兒女仍然生活困難。
子女非常孝順而父母不慈愛,那麼他的孝順的美名就更加遠揚,這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媳婦不孝兒之過 【原文】或曰:妻子失親之意則如之何?曰:《禮》:“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說,出。
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
” 【譯述】有的人說:兒媳婦如果不孝順公婆,那該怎麼辦呢?《禮記》對這個問題作了回答:“兒子非常喜歡他的妻子,但父母親不喜歡,隻能休掉。
兒子不喜歡他的妻子,但父母親說:‘她很會侍奉我。
’那麼兒子就得和他的妻子過下去,白頭到老。
” 【原文】漢司隸校尉鮑永,事後母至孝。
妻嘗于母前叱狗,永去之。
【譯述】漢代的司隸校尉鮑永,對後母非常孝順。
他的妻子有一次當着母親的面呵斥狗,鮑永就把她休掉了。
【原文】齊征北司徒記室劉,母孔氏,甚嚴明。
年四十馀未有婚對,建元中,高帝與司徒褚彥回為娶王氏女。
王氏穿壁挂履,土落孔氏床上,孔氏不悅, 即出其妻。
【譯文】齊征北司徒記室劉,母親孔氏,治家非常嚴明。
劉四十多歲的時候還沒有娶上媳婦,建元年間,高帝和司徒褚彥回為他娶王氏女為妻。
一次王氏在牆上釘釘子挂鞋,塵土掉在孔氏的床上,孔氏有些不高興,劉就此修掉了自己的妻子。
【原文】唐鳳閣舍人李迥秀,母氏庶賤,其妻崔氏嘗叱媵婢,母聞之不悅,迥秀即時出妻。
或止之曰:“賢室雖不避嫌疑,然過非出狀,何遽如此?”迥秀曰:“娶妻本以養親,今違忤顔色,何敢留也!”竟不從。
【譯述】唐代鳳閣舍人李迥秀,他的母親
後來,父親娶了一個後妻,就開始有些厭惡薛包,于是将他分出去居住。
薛包日夜号哭,不離去。
父母用木棍打他,不得已,他就在父母住的房舍外邊結廬而居。
他每天早晨都早早起來給父母灑掃庭院。
父親很憤怒,又往外趕他。
他于是又結廬于裡門,晨省昏定從來不廢。
過了一年多,父母終于感到有些慚愧,将他叫回了家。
【原文】晉太保王祥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谮之,由是失愛于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敬。
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
有丹柰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辄抱樹而泣。
其笃孝純至如此。
母終,居喪毀悴,杖而後起。
【譯述】晉代太保王祥非常孝順,他自幼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祥,幾次在父親面前誣陷他,因此父親也不再疼愛他,父母經常讓他打掃牛棚,可他對父母越來越恭謹。
父母有病,他就不脫衣服,小心侍候。
給父母喂湯喂藥,他必親口嘗。
他家有棵柰樹結了果實,繼母叫他看守,每次刮風下雨,王祥就抱着柰樹哭泣。
他誠實、孝順、純厚如此。
繼母死後,他在家守喪,因過度哀傷而損毀身體,要拄着拐杖才能站起來。
【原文】西河人王延,九歲喪母,泣血三年,幾至滅性。
每至忌月,則悲泣三旬。
繼母蔔氏,遇之無道,恒以蒲穰及敗麻頭與延貯衣。
其姑聞而問之,延知而不言,事母彌謹。
蔔氏嘗盛冬思生魚,敕延求而不獲,杖之流血。
延尋汾淩而哭,忽有一魚長五尺,踴出冰上,延取以進母。
蔔氏心悟,撫延如己生。
【譯述】西河人王延,九歲時母親去世,他整整哀哭三年,幾乎要死去。
此後,每一年的忌月,他還要天天悲哭。
他的繼母蔔氏,待他不好,經常用亂草和破麻給王延做綿衣。
王延的姑姑聽說後,就去問王延,王延不把這些事告訴姑姑,侍奉母親卻更加謹慎。
後母蔔氏有一次大冬天想吃活魚,讓王延去弄魚,王延沒有弄來,後母就用木棒打他,以緻流血。
王延沿着汾河邊走邊哭,忽然有一條魚五尺多長,跳到冰面上來,王延趕快拿去進獻給母親。
蔔氏心裡有所悔悟,從此之後,撫養王延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原文】齊始安王谘議劉沨父紹仕宋,位中書郎。
沨母早亡,紹被敕納路太後兄女為繼室。
沨年數歲,路氏不以為子,奴婢輩捶打之無期度。
沨母亡日,辄悲啼不食,彌為婢輩所苦。
路氏生溓,沨憐愛之,不忍舍,常在床帳側。
辄被驅捶,終不肯去。
路氏病,經年,沨晝夜不離左右。
每有增加,辄流涕不食。
路氏病瘥,感其意,慈愛遂隆。
路氏富盛,一旦為沨立齋宇,筵席不減侯王。
【譯述】齊始安王谘議劉沨的父親劉紹在宋做官,位至中書郎。
他的母親早亡,劉紹被皇上敕令納路太後哥哥的女兒為繼室。
這時劉沨僅幾歲,後母路氏不把他看作自己的孩子,連那些奴婢們都時不時沒深沒淺地打他。
劉沨每到生身母親的忌日,就悲哀哭泣而不進食,這時就更加為那些奴婢們所欺侮。
後來,路氏生下一個孩子叫,劉沨非常地憐愛他,不能割舍,經常守在床帳的旁邊,常常被驅趕捶打,還是不肯離開。
再後來,路氏患了病,大概有一年的時間,劉沨認真侍候,晝夜不離左右。
路氏的病情每一加重,他就痛哭流涕,不吃飯。
路氏病好之後,被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動,于是對他變得非常慈愛。
路氏很有錢,到了給劉沨成家的時候,為他設宴席招待賓朋,其規模可以比得上王侯。
【原文】唐宣歙觀察使崔衍父倫為左丞,繼母李氏不慈于衍。
衍時為富平尉,倫使于吐蕃,久方歸。
李氏衣敝衣以見倫,倫問其故,李氏稱倫使于蕃中,衍不給衣食。
倫大怒,召衍責诟,命仆隸拉于地,袒其背,将鞭之。
衍泣涕終不自陳。
倫弟殷聞之,趨往以身蔽衍,杖不得下,因大言曰:“衍每月俸錢皆送嫂處,殷所具知,何忍乃言衍不給衣食?”倫怒乃解。
由是倫遂不聽李氏之谮。
及倫卒,衍事李氏益謹。
李氏所生次子,每多取母錢,使其主以書契征負于衍,衍歲為償之。
故衍官至江州刺史而妻子衣食無所餘。
子誠孝而父母不愛,則孝益彰矣,何患乎? 【譯述】唐代宣歙觀察使崔衍的父親崔倫擔任左丞,繼母李氏對崔衍不好。
崔衍其時擔任富平尉,父親出使到了吐蕃,很長時間後才回來。
李氏故意穿着破衣服去見崔倫,崔倫問她為什麼穿這麼破爛的衣服,李氏就謊稱丈夫出使吐蕃期間,兒子崔衍不供給她衣食。
崔倫聽後大怒,把崔衍叫來責罵,并命令仆人将崔衍摁翻在地,揭開後背,要鞭打他。
崔衍隻是哭泣,但不自己說明原委。
崔倫的弟弟崔殷獲悉後,趕快跑去用身體遮蔽住崔衍,使得鞭杖不能打住崔衍。
崔殷大聲說:“崔衍每月的俸錢全部都送到了嫂子那裡,我都知道,怎麼忍心說崔衍不給衣食呢?”崔倫的怒氣這才消解。
從此之後,崔倫不再聽李氏的誣告。
等到崔倫死後,崔衍侍奉李氏更加謹慎。
李氏所生的次子,經常向别人借錢,然後與債主訂立契約,讓崔衍來付債,崔衍每年都為他償還債務。
因此,崔衍官至江州刺史,薪俸非常優厚,但他的妻子兒女仍然生活困難。
子女非常孝順而父母不慈愛,那麼他的孝順的美名就更加遠揚,這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媳婦不孝兒之過 【原文】或曰:妻子失親之意則如之何?曰:《禮》:“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說,出。
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
” 【譯述】有的人說:兒媳婦如果不孝順公婆,那該怎麼辦呢?《禮記》對這個問題作了回答:“兒子非常喜歡他的妻子,但父母親不喜歡,隻能休掉。
兒子不喜歡他的妻子,但父母親說:‘她很會侍奉我。
’那麼兒子就得和他的妻子過下去,白頭到老。
” 【原文】漢司隸校尉鮑永,事後母至孝。
妻嘗于母前叱狗,永去之。
【譯述】漢代的司隸校尉鮑永,對後母非常孝順。
他的妻子有一次當着母親的面呵斥狗,鮑永就把她休掉了。
【原文】齊征北司徒記室劉,母孔氏,甚嚴明。
年四十馀未有婚對,建元中,高帝與司徒褚彥回為娶王氏女。
王氏穿壁挂履,土落孔氏床上,孔氏不悅, 即出其妻。
【譯文】齊征北司徒記室劉,母親孔氏,治家非常嚴明。
劉四十多歲的時候還沒有娶上媳婦,建元年間,高帝和司徒褚彥回為他娶王氏女為妻。
一次王氏在牆上釘釘子挂鞋,塵土掉在孔氏的床上,孔氏有些不高興,劉就此修掉了自己的妻子。
【原文】唐鳳閣舍人李迥秀,母氏庶賤,其妻崔氏嘗叱媵婢,母聞之不悅,迥秀即時出妻。
或止之曰:“賢室雖不避嫌疑,然過非出狀,何遽如此?”迥秀曰:“娶妻本以養親,今違忤顔色,何敢留也!”竟不從。
【譯述】唐代鳳閣舍人李迥秀,他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