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夾谷之會(定公十年)

關燈
樣做。

    ”齊景公聽了這番話後,急忙叫萊人避開。

     即将舉行盟誓時,齊國人在盟書上加上了這樣的話:“一旦齊國軍隊出境作戰,魯國如果不派三百輛兵車跟随我們,就按此盟誓懲罰。

    ”孔子讓茲作揖回答說:“如果你們不歸還我們汶水北岸的土地,卻要讓我們供給齊國的所需,也要按盟約懲罰。

    ” 齊景公準備設享禮款待魯定公。

    孔子對梁丘據說:“齊國和魯國從前的典禮制度,您怎麼沒聽說過呢?盟會的事已經結束了,而又沒有設享禮款待,這是讓辦事人辛苦了。

    再說犧尊和象尊不出國門,鐘磬不能野外合奏設享禮而全部具備犧象鐘磬,這是抛棄了禮儀;如果這些東西不備齊,那就像用秕稗來款待,是國君的恥辱;抛棄禮儀則名聲不好。

    您為什麼不好好考慮一下呢?享禮是用來發揚光大德行的。

    不能發揚光大,還不如不舉行。

    ”結果齊景公沒有舉行享禮。

     冬天,齊國人向魯國歸還了郓邑、瓘邑和龜陰邑的土地。

     【讀解】 犁彌以為孔子“知禮而無勇”,實在是大大的看錯了人。

    孔子何許人也?大成至聖先師,豈會像蓬蒿之輩所估量的!可惜那時的人都瞎了眼,有眼不識泰山,竟然輕賤、冷遇咱們的聖人。

    如果不是這樣,孔夫子在春秋末年的日子要好過的多。

    盡管他的日子也不算差,能夠經常有肉吃,多虧他在學園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孔子的人格和思想的光輝,是人們後來逐漸認識到的他不僅提出了仁、義、禮、智、信的學說,而且自己躬行實踐,為子子孫孫樹立了典範。

    這個故事中,孔子大義凜然,與妄自尊大、恃強淩弱的齊國軍臣針鋒相對,的确讓我們肅然起敬,油然而生景仰之情。

     俗話說,兵來将擋,水來土掩。

    孔夫子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竟然以言辭喝退夷人他憑的是什麼?憑的是君子心中的浩然正氣,是心中對道義的堅定的信念。

    能夠如此,死又有什麼可怕?即使做了刀下鬼,精神也依然如蒼松翠柏,萬古長青。

    正如他老人家所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這不,他在危難之際掩護魯侯,喝退衆夷兵,不是為他自己的言論作了最好的注解嗎? 至于動武之外的雕蟲小技,就是不在聖人的話下,隻需憑三寸不爛之舌,便可一錘定音,使對手低頭稱服,不敢再有所造次。

     孔子對付齊國軍臣無禮的事迹,給我們以巨大的啟發。

    那些外表上貌似強大、不可一世、驕橫跋扈的人,并沒有什麼可怕的。

    他們沒有三頭六臂,内心很虛弱,隻有憑借恐吓、強權、陰謀來獲取不義之财。

    因此對付他們并不太難,最簡單最有效得到方法,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絕不在關鍵時刻表現出軟弱,首先在心理和氣勢上戰勝對手,其他的便是水到渠成了。

     但是這也不是鬧着玩的兒戲。

    内心空虛,沒有道義、真理的依憑,隻有表面上的強硬,那就成了蠻橫,内心充實,才會有外部行為上的光輝。

    孔子的勇氣來自哪裡?來自他的“知禮”“有勇”是“知禮”的自然和必然的結果,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所以,切莫忘記了這個教訓:知禮而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