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城濮之戰(僖公二十八年)
關燈
小
中
大
車和整套服飾儀仗,紅色的弓一把,紅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十把,黑色的箭一千支,黑黍米釀造的香酒一卣,勇士三百人,并說:“周王對叔父說:‘恭敬地服從周王的命令,安撫四方諸侯,監督懲治壞人。
’”晉文公辭讓了三次,才接受了王命,說:“重耳再拜叩首,接受并發揚周天子偉大、光明、美善的命令。
”晉文公接受策書遲出,前後三次朝見了周襄王。
衛成公聽到楚軍被晉軍打敗了,很害怕,出逃到楚國,後又逃到陳國。
衛國派元喧輔佐叔武去接受晉國與諸侯的盟約。
五月二十八日,土子虎和諸侯在周王的廳堂訂立了盟約,并立下誓辭說:“各位諸侯都要扶助王室,不能互相殘害。
如果有人違背盟誓,聖明的神靈會懲罰他,使他的軍隊覆滅,不能再享有國家,直到他的子孫後代,不論年長年幼,都逃不脫懲罰。
”君子認為這個盟約是誠信的,說晉國在這次戰役中是依憑德義進行的征讨。
當初,楚國的子玉自己做了一套用美玉裝飾的馬冠和馬秧,還沒有用上。
交戰之前,子玉夢見河神對自己說:“把它們送給我!我賞賜給你宋國孟諸的沼澤地。
”子玉不肯送給河神。
子玉的兒子大心和楚國大夫子西讓榮黃去勸子玉,子玉不聽。
榮黃說:‘人死了能對國家有利,也要去死,何況是美玉!它們不過是糞土,如果可以用來幫助軍隊得勝,有什麼可以吝惜的?”子玉還是不聽。
榮黃出來告訴大心和子西說:“不是河神要讓令尹打敗仗,而是令尹不肯為民衆盡力,實在是自找失敗。
”楚軍戰敗後,楚王派人對子玉說:“如果你回楚國來,怎麼對申、息兩地的父老們交代呢?”子西和大心對使臣說:“子玉本來想自殺,我們兩入攔住他說:“國君還要懲罰你呢。
’”子玉到了連谷就自殺了。
晉文公聽到于玉自殺的消息,喜形于色他說:“今後沒有人危害我了!楚國的為呂臣當令尹,隻知道保全自己,不會為老百姓着想。
【讀解】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代晉國和楚國争奪霸權的一場關鍵之戰,以晉國取勝而告終,衆多的諸候國都卷入了這場兩強相争。
這種亂哄哄你方鬥罷我登台的局面,不禁使人想到,盡管大家都在表面上推崇周天子,實際上都是拉大旗作虎皮,打着天子的旗号,拼命擴展自己的實力,撈取自己的好處。
王權早已衰敗到徒有虛名,誰願意就可以用來謀私利。
因此,權威和偶像已經坍塌了。
同時,神的權威和祖先的權威也坍塌了。
在一場決定命運的大戰之前,人們不再祭祝神靈和祖先,所謂的“夢”,不過是一種虛僞的附會而已,恐怕連做“夢”的人也沒有把他們的“夢”當回事,隻把自己的成敗得失當回事。
莫非這種狀況真像古人說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一合? 合,必須要有一個中心,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凝聚力,它以強大的力量把四方八面、形形色色的人等團結在一起,擰成一股繩。
這種凝聚力不應當隻是精神上的,還應當有實力的威懾。
單純精神的力量——神靈,祖先,天子等等,在現實中不足以同利益、私欲想抗衡,信念和現實利益沖突總是不可避免的。
隻有精神力量加上制約和懲罰的措施、手段,以及實力的威懾,才可能形成一個具有凝聚力的中心。
分,當中心的凝聚力衰退,中心之外的實力逐漸強大起來之時,中心便會瓦解,或者有名無實,形成群龍無首的局面,諸侯割據,軍閥混戰,便是中心崩潰分化的結果。
分裂時間久了,強者在不斷蠶食弱者中日益強大,弱者一個接一個被蠶食和吞并,然後再憑實力統一起來。
可以設想,僅僅憑實力建立霸權的确可以成功,事實上也有過例證,比如秦始皇,但是這樣做很難持久,很難形成真正穩固的凝聚力。
權威不可能沒有,但不應當是形同虛設的。
晉文公重耳,可以稱雄一時,最終未能一統天下,這本身也表明他還不具有真正的權威。
不過,他在一定範圍内的成功,還是表明他不愧為一代豪傑,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年輕時的流亡生活的磨煉,為晉文公重耳的稱雄作了遠鋪墊。
城濮之戰的獲勝,與重耳嚴政教民,君臣上下團結一心,運用外交手段拉攏盟國,在戰場上講究戰術和謀略等做法有直接關系。
由此我們可以見出,戰争到了春秋時代已經變成了一門複雜的藝術,遠古時代的打仗辦法已經大大地落後了。
戰争的環節更多,涉及的方面更廣,對智慧的要求更高,矛盾鬥争更加錯綜複雜。
有勇有謀已不足以取勝,還要善于搞外交,搞“統一戰線”,還要善于籠絡民心,保證“後院”不會起火,還要善于把各種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
總而言之,仗是越打越精了。
在這種情況下,做一個統治者的确不那麼容易。
對他的要求,幾乎是對一個全才的要求:他必須是個出色的政治家,同時也是優秀的外交家、軍事家、鼓動家、謀咯家,要懂得天文地理,也要懂得處世為人,禮儀制度,要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來應付各種繁雜的事情。
這種統治者離孔子所理想的統治者相去實在太遠,在這時講“克己複禮”,是多麼不合時宜!
’”晉文公辭讓了三次,才接受了王命,說:“重耳再拜叩首,接受并發揚周天子偉大、光明、美善的命令。
”晉文公接受策書遲出,前後三次朝見了周襄王。
衛成公聽到楚軍被晉軍打敗了,很害怕,出逃到楚國,後又逃到陳國。
衛國派元喧輔佐叔武去接受晉國與諸侯的盟約。
五月二十八日,土子虎和諸侯在周王的廳堂訂立了盟約,并立下誓辭說:“各位諸侯都要扶助王室,不能互相殘害。
如果有人違背盟誓,聖明的神靈會懲罰他,使他的軍隊覆滅,不能再享有國家,直到他的子孫後代,不論年長年幼,都逃不脫懲罰。
”君子認為這個盟約是誠信的,說晉國在這次戰役中是依憑德義進行的征讨。
當初,楚國的子玉自己做了一套用美玉裝飾的馬冠和馬秧,還沒有用上。
交戰之前,子玉夢見河神對自己說:“把它們送給我!我賞賜給你宋國孟諸的沼澤地。
”子玉不肯送給河神。
子玉的兒子大心和楚國大夫子西讓榮黃去勸子玉,子玉不聽。
榮黃說:‘人死了能對國家有利,也要去死,何況是美玉!它們不過是糞土,如果可以用來幫助軍隊得勝,有什麼可以吝惜的?”子玉還是不聽。
榮黃出來告訴大心和子西說:“不是河神要讓令尹打敗仗,而是令尹不肯為民衆盡力,實在是自找失敗。
”楚軍戰敗後,楚王派人對子玉說:“如果你回楚國來,怎麼對申、息兩地的父老們交代呢?”子西和大心對使臣說:“子玉本來想自殺,我們兩入攔住他說:“國君還要懲罰你呢。
’”子玉到了連谷就自殺了。
晉文公聽到于玉自殺的消息,喜形于色他說:“今後沒有人危害我了!楚國的為呂臣當令尹,隻知道保全自己,不會為老百姓着想。
【讀解】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代晉國和楚國争奪霸權的一場關鍵之戰,以晉國取勝而告終,衆多的諸候國都卷入了這場兩強相争。
這種亂哄哄你方鬥罷我登台的局面,不禁使人想到,盡管大家都在表面上推崇周天子,實際上都是拉大旗作虎皮,打着天子的旗号,拼命擴展自己的實力,撈取自己的好處。
王權早已衰敗到徒有虛名,誰願意就可以用來謀私利。
因此,權威和偶像已經坍塌了。
同時,神的權威和祖先的權威也坍塌了。
在一場決定命運的大戰之前,人們不再祭祝神靈和祖先,所謂的“夢”,不過是一種虛僞的附會而已,恐怕連做“夢”的人也沒有把他們的“夢”當回事,隻把自己的成敗得失當回事。
莫非這種狀況真像古人說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一合? 合,必須要有一個中心,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凝聚力,它以強大的力量把四方八面、形形色色的人等團結在一起,擰成一股繩。
這種凝聚力不應當隻是精神上的,還應當有實力的威懾。
單純精神的力量——神靈,祖先,天子等等,在現實中不足以同利益、私欲想抗衡,信念和現實利益沖突總是不可避免的。
隻有精神力量加上制約和懲罰的措施、手段,以及實力的威懾,才可能形成一個具有凝聚力的中心。
分,當中心的凝聚力衰退,中心之外的實力逐漸強大起來之時,中心便會瓦解,或者有名無實,形成群龍無首的局面,諸侯割據,軍閥混戰,便是中心崩潰分化的結果。
分裂時間久了,強者在不斷蠶食弱者中日益強大,弱者一個接一個被蠶食和吞并,然後再憑實力統一起來。
可以設想,僅僅憑實力建立霸權的确可以成功,事實上也有過例證,比如秦始皇,但是這樣做很難持久,很難形成真正穩固的凝聚力。
權威不可能沒有,但不應當是形同虛設的。
晉文公重耳,可以稱雄一時,最終未能一統天下,這本身也表明他還不具有真正的權威。
不過,他在一定範圍内的成功,還是表明他不愧為一代豪傑,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年輕時的流亡生活的磨煉,為晉文公重耳的稱雄作了遠鋪墊。
城濮之戰的獲勝,與重耳嚴政教民,君臣上下團結一心,運用外交手段拉攏盟國,在戰場上講究戰術和謀略等做法有直接關系。
由此我們可以見出,戰争到了春秋時代已經變成了一門複雜的藝術,遠古時代的打仗辦法已經大大地落後了。
戰争的環節更多,涉及的方面更廣,對智慧的要求更高,矛盾鬥争更加錯綜複雜。
有勇有謀已不足以取勝,還要善于搞外交,搞“統一戰線”,還要善于籠絡民心,保證“後院”不會起火,還要善于把各種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
總而言之,仗是越打越精了。
在這種情況下,做一個統治者的确不那麼容易。
對他的要求,幾乎是對一個全才的要求:他必須是個出色的政治家,同時也是優秀的外交家、軍事家、鼓動家、謀咯家,要懂得天文地理,也要懂得處世為人,禮儀制度,要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來應付各種繁雜的事情。
這種統治者離孔子所理想的統治者相去實在太遠,在這時講“克己複禮”,是多麼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