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通釋

關燈
好古。

    ”[71]子路曰:“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72]孔子譏其佞、舍讀書、好古而言學,無所為學矣。

     聖人之學在好古。

    又曰:“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烖必逮夫身。

    ”[73]何也,惡其執也。

    執己則自專自用,執古則生今反古,皆為執一而害道。

     孔子貴仁。

    仁而智,乃為聖人。

    智本於知,知本於學,故治國平天下本於格物緻知,格物緻知乃為大學之道。

    大學者,聖人一貫之學也。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4]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75]不信,有所執而不信也;盡信,亦有所執而盡信也。

    孔子教人述古,孟子教人不泥古。

    不泥古,斯能述古也。

     右釋“學”凡五條 註釋 [1]子曰:“參乎!吾道壹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裡仁》) [2]《中庸》。

     [3]《孟子.公孫醜上》 [4]《論語.顔淵》 [5]《荀子.非十二子》 [6]《孟子.離婁下》 [7]《孟子.盡心上》 [8]《論語.陽貨》 [9]《孟子.滕文公下》 [10]《莊子.天地》 [11]《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12]《詩經.周頌.維天之命》 [13]《孟子.盡心上》 [14]《論語.子張》 [15]語出《周易.同人》,此處語序及文字與原文略有不同。

     [16]事見《後漢書.鄭範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17]誤,當爲陳元。

    見《後漢書.鄭範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下“欽又以斥《左氏》者為異家”句中之“欽”亦當爲“元”。

     [18]見《後漢書.鄭範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原文“三傳”前有“今”字。

     [19]《荀子.解蔽》 [20]《孟子.盡心上》 [21]《春秋繁露.攷功名》 [22]《論語.微子》 [23]《禮記.祭義》 [24]語出《後漢書.班彪列傳》 [25]《資治通鑒.晉記.卷一一六》,“狠戾專咨”木犀軒本爲“狼戾專咨”,據《資治通鑒》改。

     [26]《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 [27]《孟子.盡心上》 [28]《後漢書.盧傳蓋臧列傳》 [29]《論語.雍也》 [30]《論語.子罕》 [31]《論語.憲問》 [32]《荀子.勸學》 [33]《荀子.勸學》 [34]《論語.顔淵》 [35]《論語.學而》 [36]《孟子.盡心上》 [37]《論語.陽貨》 [38]《孟子.告子上》 [39]《孟子.公孫醜上》 [40]《論語.憲問》 [41]《論語.恕而》 [42]《論語.裡仁》 [43]《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44]《呂氏春秋.審分覽.不二》 [45]《論語.顔淵》 [46]《論語.雍也》 [47]《論語.子張》 [48]《論語.衛靈公》 [49]《論語.微子》 [50]事見《史記.孔子世家》 [51]《孟子.滕文公下》 [52]《論語.公治長》 [53]《論語.公治長》 [54]《荀子.儒效》 [55]語出《新書.道術》。

    “謂之聖人”,原文爲“此謂聖人”。

     [56]語出《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

    “能測萬物之性情者也。

    ”,原文爲“能測萬物之情性也。

    ” [57]《孟子.萬章下》 [58]《孟子.告子上》 [59]《孟子.告子下》 [60]《論語.雍也》 [61]《論語.顔淵》 [62]《論語.泰伯》 [63]《論語.子罕》 [64]《孟子.盡心下》 [65]《荀子.解蔽》:“未嘗有兩而能精。

    ” [66]《孟子.告子上》:“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 [67]《論語.爲政》 [68]《論語.衛靈公》 [69]《禮記.文王世子》:“必釋奠于先聖先師。

    ” [70]《論語.述而》:“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71]《論語.述而》 [72]《論語.先進》 [73]《中庸》:“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 [74]《論語.述而》 [75]《孟子.盡心下》 焦循:《論語通釋》(之釋“多”“知”“能”“權”) 孔子之學在讀書好古,而讀書好古必曰“多聞”曰“博學”。

    惟不知“博學”、“多聞”,守一先生之言,于是執一而廢百,爲小道,爲異端,均不“博學”、不“多聞”之所緻。

    故聖人重博、重多,乃一則曰:“吾少而賤,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1]一則曰:“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輿?非也,予一以貫之。

    ”[2]何也?重多者,惡執一也。

    執其多,于己仍執一也。

    一以貫之,何多之有? 多輿一,相反者也。

    儒者不明一貫之指,求壹于多之外,其弊至于尊德性而不道問學,講良知良能而不複讀書稽古。

    或謂一以一之即貫其多,亦非也。

    聖人惡夫不知而作者之不求其知,則重多聞。

    多聞者,己之所有也,已有所聞即有所不聞,已有所知即有所不知,則合外內之迹,忘人己之分。

    荀子所謂並一不二,所以成積。

    積者,多也;一者,同也;二者,異也;“並一”即一貫,一貫則不異端,而積乃成也。

    藝有六,流有九。

    學《詩》不學《易》,不知《易》也;學名不學法,不知法也。

    雖一技之微,不入其中而習之,終不能知。

    謂明其一即可通于萬,豈然也哉!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3]曾子闡而明之,雲:“君子既學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習也。

    ”[4]《學記》論考校之法,“五年視博習親師”,然則時習者,非習一端而已。

    習必系乎博,博必成于習。

     顔子曰:“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5]曾子曰:“博學而孱守之。

    ”[6]子夏曰:“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

    ”[7]子思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8]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之反說,約也。

    ”[9]皆先博而後約,約則貫矣。

    董子曰:“得一端而博達之”,[10]先一而後博,則異端之指趣。

    聖門相傳之要,董子未聞。

     荀子曰:“博學而日三省已。

    ”[11]又曰:“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12]此見《大戴記.勸學篇》引《詩》“其儀一兮,心如結兮”[13],此所謂“一”,即《中庸》所謂“誠”。

    《中庸》言達道、達德、九經,皆“所以行之者一”。

    孟子曰:“是集義所生者,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14]一之謂也,即曾子所謂“習”,孔子所謂“時習”。

     《韓詩外傳》雲:“莫慎壹好,好壹則博,博則精,精則神,神則化,是以君子務結心乎一也。

    《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一也。

    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 右釋“多”凡六條 聞見之外有不知,聞見之內亦有知之、有不知,故荀子曰:“聞之不如見之,見之不如知之。

    ”[15]又曰;“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申子蔽于執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此數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

    ”[16]聖人兼陳萬物而中懸衡焉,是故衆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

    蓋異端者,生于執一;執一者,生于止知此而不知彼;止知此而不知彼,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則不執矣。

    知其所知,知也;知其不所知,亦知也。

    執一者,知其一端,不複求知于所不知。

    不求知于所不知,非力不足以知之也,以爲此不知者,不必知者也,不必求知而已知其非也。

    有遊武林者曰:“天下不複有此山水!”及西入桐廬,曆武夷羅浮,乃以爲天下之勝不一武林。

    或不食瓠,有羹焉,啜而嗜之,問雲“何?”主人曰:“瓠也。

    ”執其所知而屏其所不知,其瓠羹之謂乎?或論力。

    此曰:“甲強。

    ”彼曰:“乙強。

    ”此不識乙,彼不識甲。

    先入者主之也,已而互識之,複論力,此曰:“乙強。

    ”彼曰:“甲強。

    ”此于甲非深知,彼于乙非深知。

    新者得而問之也。

    若是者皆不知者也。

     “人不知而不愠”[17],何以爲君子?已有所知,不忌人之所知,則已有所知,自不愠人之所不知也。

    忠恕之道,推而通矣。

     右釋“知”凡二條 能輿耐通。

    孟子曰:“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18]集義所生而後謂之能,能者久而不變,出之有本。

    能竭其力,非一時偶竭也;能緻其身,非一時偶緻也。

    知之明,養之素,守之定,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斯可爲能。

     子夏曰:“月無忘其所能。

    ”忘則非能矣,能則不忘矣。

    能而忘,未可爲能也。

    能本于習,未習而以氣任之,曰:“吾能。

    ”至于其進銳其退速,此不能之甚者。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19]自得之,則能矣。

     右釋“能”凡二條 權之說,始于孔子,而詳于孟子。

    孔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

    ”[20]立者,以其常也;權者,以言變也。

    謂虞仲、夷逸“廢中權,隱居放言”,[21]非道之常,處亂世而以此全身,故爲中權。

    孟子曰:“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嫂溺,援之以手,權也。

    ”又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22]夫男女授受,雖非禮尚不至于豺狼,自拘于禮而任嫂之死于溺,則爲豺狼,是禮輕而援重,溺時援之,不溺時仍守不授受之禮,故謂之權。

    娶妻如何,必告父母,禮也,常道也;告則不得娶,以對父母,且至于無後,無後爲不孝之大,不告雖非禮而不至不孝,是告輕而娶重,故曰:“舜不告而娶,爲無後也。

    ”任人問屋廬子曰:“食色與禮,孰重?”而诘之曰:以禮食,則不得食;以親迎,則不得妻,夫親迎之不得妻,猶之告則不得娶也。

    不告而娶,舜行之矣,則娶妻固有不必待親迎者,誠以迎輕而娶重也。

    孟子曰:“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逾東家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又顯示之曰:“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金重于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23]權之義,分之析之,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