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篇第十九

關燈
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谏;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 【譯文】 子夏說:“君子必須取得信任之後才去役使百姓,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在虐待他們。

    要先取得信任,然後才去規勸;否則,(君主)就會以為你在诽謗他。

    ” 【原文】 19·11子夏曰:“大德(1)不逾閑(2),小德出入可也。

    ” 【注釋】 (1)大德、小德:指大節小節。

     (2)閑:木欄,這裡指界限。

     【譯文】 子夏說:“大節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 【評析】 這一章提出了大節小節的問題。

    儒家向來認為,作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應當顧全大局,而不在細微末節上斤斤計較。

     【原文】 19·12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1)末也。

    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2)焉?譬諸草木,區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誣(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注釋】 (1)抑:但是,不過。

    轉折的意思。

     (2)倦:誨人不倦。

     (3)誣:欺騙。

     【譯文】 子遊說:“子夏的學生,做些打掃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些不過是末節小事,根本的東西卻沒有學到,這怎麼行呢?”子夏聽了,說:“唉,子遊錯了。

    君子之道先傳授哪一條,後傳授哪一條,這就像草和木一樣,都是分類區别的。

    君子之道怎麼可以随意歪曲,欺騙學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終地教授學生們,恐怕隻有聖人吧!” 【評析】 孔子的兩個學生子遊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學生的問題上發生了争執,而且争得比較激烈,不過,這其中并沒有根本的不同,隻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原文】 19·13子夏曰:“仕而優(1)則學,學而優則仕。

    ” 【注釋】 (1)優:有餘力。

     【譯文】 子夏說:“做官還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學習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 【評析】 子夏的這段話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針和辦學目的。

    做官之餘,還有精力和時間,那他就可以去學習禮樂等治國安邦的知識;學習之餘,還有精力和時間,他就可以去做官從政。

    同時,本章又一次談到“學”與“仕”的關系問題。

     【原文】 19·14子遊曰:“喪緻(1)乎哀而止。

    ” 【注釋】 (1)緻:極緻、竭盡。

     【譯文】 子遊說:“喪事做到盡哀也就可以了。

    ” 【原文】 19·15子遊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 【譯文】 子遊說:“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難得的了,然而還沒有做到仁。

    ” 【原文】 19·16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 【譯文】 曾子說:“子張外表堂堂,難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 【原文】 19·17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緻者也,必也親喪乎。

    ” 【譯文】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人不可能自動地充分發揮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時候。

    ” 【原文】 19·18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 【注釋】 (1)孟莊子:魯國大夫孟孫速。

     【譯文】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換父親的舊臣及其政治措施,這是别人難以做到的。

    ” 【原文】 19·19孟氏使陽膚(1)為士師,問于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則哀矜(2)而勿喜。

    ” 【注釋】 (1)陽膚:曾子的學生。

     (2)矜:憐憫。

     【譯文】 孟氏任命陽膚做典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

    曾子說:“在上位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

    你如果能弄清他們的情況,就應當憐憫他們,而不要自鳴得意。

    ” 【原文】 19·20子貢曰:“纣(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惡居下流(2),天下之惡皆歸焉。

    ” 【注釋】 (1)纣:商代最後一個君主,名辛,纣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