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篇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子張篇第十九
【本篇引語】
本篇共計25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見危緻命,見得思義”;“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君子之過,猶日月之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的精神;孔子對殷纣王的批評,孔子關于學與仕的關系,君子與小人在有過失時的不同表現,以及孔子與其學生和他人之間的對話。
【原文】 19·1子張曰:“士見危緻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 【譯文】 子張說:“士遇見危險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肅恭敬,居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 【評析】 “見危緻命,見得思義”,這是君子之所為,在需要自己獻出生命的時候,他可以毫不猶豫,勇于獻身。
同樣,在有利可得的時候,他往往想到這樣做是否符合義的規定。
這是孔子思想的精華點。
【原文】 19·2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譯文】 子張說:“實行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實堅定,(這樣的人)怎麼能說有,又怎麼說他沒有?” 【原文】 19·3子夏之門人問一交一于子張。
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 子夏的學生向子張尋問怎樣結一交一朋友。
子張說:“子夏是怎麼說的?”答道:“子夏說:‘可以相一交一的就和他一交一朋友,不可以相一交一的就拒絕他。
’”子張說:“我所聽到的和這些不一樣: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衆人;能夠贊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
如果我是十分賢良的人,那我對别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我如果不賢良,那人家就會拒絕我,又怎麼談能拒絕人家呢?” 【原文】 19·4子夏曰;“雖小道(1),必有可觀者焉,緻遠恐泥(2),是以君子不為也。
” 【注釋】 (1)小道:指各種農工商醫蔔之類的技能。
(2)泥:阻滞,不通,妨礙。
【譯文】 子夏說:“雖然都是些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來達到遠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 【原文】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 【譯文】 子夏說:“每天學到一些過去所不知道的東西,每月都不能忘記已經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叫做好學了。
” 【評析】 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
孔子并不籠統反對博學強記,因為人類知識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認真記憶,不斷鞏固,并且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再接受新的知識。
這一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種借鑒作用。
【原文】 19·6子夏曰;“博學而笃志(1),切問(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注釋】 (1)笃志:志,意為“識”,此為強記之義。
(2)切問:問與切身有關的問題。
【譯文】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已記得牢固,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 【評析】 這裡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問題。
“博學而笃志”即“博學而強記”,再一次談到它的重要性的問題。
【原文】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學以緻其道。
” 【注釋】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業的工匠。
肆,古代社會制作物品的作坊。
【譯文】 子夏說:“各行各業的工匠住在作坊裡來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撐握道。
” 【原文】 19·8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 【譯文】 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掩飾。
” 【原文】 19·9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俨然,即之也一溫一,聽其言也厲。
” 【譯文】 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看他的樣子莊嚴可怕,接近他又一溫一和可親,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苟。
” 【原文】 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見危緻命,見得思義”;“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君子之過,猶日月之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的精神;孔子對殷纣王的批評,孔子關于學與仕的關系,君子與小人在有過失時的不同表現,以及孔子與其學生和他人之間的對話。
【原文】 19·1子張曰:“士見危緻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 【譯文】 子張說:“士遇見危險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肅恭敬,居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 【評析】 “見危緻命,見得思義”,這是君子之所為,在需要自己獻出生命的時候,他可以毫不猶豫,勇于獻身。
同樣,在有利可得的時候,他往往想到這樣做是否符合義的規定。
這是孔子思想的精華點。
【原文】 19·2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譯文】 子張說:“實行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實堅定,(這樣的人)怎麼能說有,又怎麼說他沒有?” 【原文】 19·3子夏之門人問一交一于子張。
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 子夏的學生向子張尋問怎樣結一交一朋友。
子張說:“子夏是怎麼說的?”答道:“子夏說:‘可以相一交一的就和他一交一朋友,不可以相一交一的就拒絕他。
’”子張說:“我所聽到的和這些不一樣: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衆人;能夠贊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
如果我是十分賢良的人,那我對别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我如果不賢良,那人家就會拒絕我,又怎麼談能拒絕人家呢?” 【原文】 19·4子夏曰;“雖小道(1),必有可觀者焉,緻遠恐泥(2),是以君子不為也。
” 【注釋】 (1)小道:指各種農工商醫蔔之類的技能。
(2)泥:阻滞,不通,妨礙。
【譯文】 子夏說:“雖然都是些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來達到遠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 【原文】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 【譯文】 子夏說:“每天學到一些過去所不知道的東西,每月都不能忘記已經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叫做好學了。
” 【評析】 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
孔子并不籠統反對博學強記,因為人類知識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認真記憶,不斷鞏固,并且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再接受新的知識。
這一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種借鑒作用。
【原文】 19·6子夏曰;“博學而笃志(1),切問(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注釋】 (1)笃志:志,意為“識”,此為強記之義。
(2)切問:問與切身有關的問題。
【譯文】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已記得牢固,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 【評析】 這裡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問題。
“博學而笃志”即“博學而強記”,再一次談到它的重要性的問題。
【原文】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學以緻其道。
” 【注釋】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業的工匠。
肆,古代社會制作物品的作坊。
【譯文】 子夏說:“各行各業的工匠住在作坊裡來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撐握道。
” 【原文】 19·8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 【譯文】 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掩飾。
” 【原文】 19·9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俨然,即之也一溫一,聽其言也厲。
” 【譯文】 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看他的樣子莊嚴可怕,接近他又一溫一和可親,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苟。
” 【原文】 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