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篇第十六

關燈
,侮聖人之言。

    ”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聖人之言。

    ” 【原文】 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譯文】 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 【評析】 孔子雖說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認自己是這種人,也沒有見到這種。

    他說自己是經過學習之後才知道的。

    他希望人們勤奮好學,不要等遇到困難再去學習。

    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至于遇到困難還不去學習,就不足為訓了。

     【原文】 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一溫一,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一溫一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别人詢問;忿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後患,獲取财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則。

    ” 【評析】 本章通過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裡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一溫一、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是孔子關于道德修養學說的組成部分。

     【原文】 16·11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 【譯文】 孔子說:“看到善良的行為,就擔心達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動,就好像把手伸到開水中一樣趕快避開。

    我見到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

    以隐居避世來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義而貫徹自己的主張。

    我聽到過這種話,卻沒有見到過這樣的人。

    ” 【評析】 【原文】 16·12齊景公有馬千驷,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

    其斯之謂與? 【譯文】 齊景公有馬四千匹,死的時候,百姓們覺得他沒有什麼德行可以稱頌。

    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百姓們到現在還在稱頌他們。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原文】 16·13陳亢(1)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2)乎?”對曰:“未也。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學詩乎?’對曰:‘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學禮乎?’對曰:‘未也’。

    ‘不學禮,無以立。

    ’鯉退而學禮。

    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

    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3)其子也。

    ” 【注釋】 (1)陳亢:亢,音gāng,即陳子禽。

     (2)異聞:這裡指不同于對其他學生所講的内容。

     (3)遠:音yu&agra一ven,不親近,不偏愛。

     【譯文】 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裡聽到過什麼特别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

    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裡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

    ’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

    ’我回去就學《詩》。

    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裡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

    ’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

    ’我回去就學禮。

    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

    ”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獲,聽了關于《詩》的道理,聽了關于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 【原文】 16·14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譯文】 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國人稱她為君夫人;對他國人則稱她為寡小君,他國人也稱她為君夫人。

     【評析】 這套稱号是周禮的内容之一。

    這是為了維護等級名分制度,以達到“名正言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