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篇第十六

關燈
天下有道的時候,制作禮樂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決定;天下無道的時候,制作禮樂和出兵打仗,由諸侯作主決定。

    由諸侯作主決定,大概經過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決定,經過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

    天下有道,國家政權就不會落在大夫手中。

    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會議論國家政治了。

    ” 【評析】 “天下無道”指什麼?孔子這裡講,一是周天子的大權落入諸侯手中,二是諸侯國家的大權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議論政事。

    對于這種情況,孔子極感不滿,認為這種政權很快就會垮台。

    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種時代去,政權就會穩定,百姓也相安無事。

     【原文】 16·3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1)矣,政逮(2)于大夫四世(3)矣,故夫三桓(4)之子孫微矣。

    ” 【注釋】 (1)五世:指魯國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

     (2)逮:及。

     (3)四世:指季孫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4)三桓:魯國伸孫、叔孫、季孫都出于魯桓公,所以叫三桓。

     【譯文】 孔子說:“魯國失去國家政權已經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之手已經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孫也衰微了。

    ” 【評析】 三桓掌握了國家政權,這是春秋末期的一種政治變革,對此,孔子表示不滿。

    本章裡孔子對當時社會政治形勢提出了自己的認識和态度。

    孔子的觀點是,社會政治變革就是“天下無道”,這還是基于他的“禮治”的思想,希望變為“天下有道”的政治局面。

     【原文】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1),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侫(4),損矣。

    ” 【注釋】 (1)諒:誠信。

     (2)便辟:慣于走邪道。

     (3)善柔:善于和顔悅色騙人。

     (4)便侫:慣于花言巧語。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一交一友有三種,有害的一交一友有三種。

    同正直的人一交一友,同誠信的人一交一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一交一友,這是有益的。

    同慣于走邪道的人一交一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一交一朋友,同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一交一朋友,這是有害的。

    ” 【原文】 16·5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樂節禮樂(1),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

    樂驕樂(2),樂佚(3)遊,樂晏樂(4),損矣。

    ” 【注釋】 (1)節禮樂:孔子主張用禮樂來節制人。

     (2)驕樂:驕縱不知節制的樂。

     (3)佚:同“逸”。

     (4)晏樂:沉溺于宴飲取樂。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

    以禮樂調節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别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

    喜好驕傲,喜歡閑遊,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

    ” 【原文】 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隐,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2)。

    ” 【注釋】 (1)愆:音qiān,過失。

     (2)瞽:音gǔ,盲人。

     【譯文】 孔子說:“侍奉在君子旁邊陪他說話,要注意避免犯三種過失: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就說話,這是急躁;已經問到你的時候你卻不說,這叫隐瞞;不看君子的臉色而貿然說話;這是瞎子。

    ” 【評析】 以上這幾章,主要講的是社會交往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交一朋友要結一交一那些正直、誠信、見聞廣博的人,而不要結一交一那些逢迎谄媚、花言巧語的人,要用禮樂調節自己,多多地稱道别人的好處,與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不隐瞞等等,這些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原文】 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争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 【評析】 這是孔子對人從少年到老年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作出的忠告。

    這對今天的人們還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原文】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