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篇第十六

關燈
季氏篇第十六 【本篇引語】 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本篇主要談論的問題包括孔子及其學生的政治活動、與人相處和結一交一時注意的原則、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原文】 16·1季氏将伐颛臾(1)。

    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颛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陳力就列(5),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則将焉用彼相(6)矣?且爾言過矣,虎兕(7)出于柙(8),龜玉毀于椟(9)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費(10)。

    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11)。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于邦内。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颛臾,而在蕭牆(12)之内也。

    ” 【注釋】 (1)颛臾:音zhuānyú,魯國的附屬國,在今山東省費縣西。

     (2)有事:指有軍事行動,用兵作戰。

     (3)東蒙主:東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陳力就列:陳力,發揮能力,按才力擔任适當的職務。

     (6)相:攙扶盲人的人叫相,這裡是輔助的意思。

     (7)兕:音s&igra一ve。

    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關押野獸的木籠。

     (9)椟:音dú,匣子。

     (10)費:季氏的采邑。

     (11)貧、寡:可能有錯誤,應為寡、貧。

     (12)蕭牆:照壁屏風。

    指宮廷之内。

     【譯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

    ”孔子說:“冉求,這不就是你的過錯嗎?颛臾從前是周天子讓它主持東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經在魯國的疆域之内,是國家的臣屬啊,為什麼要讨伐它呢?”冉有說:“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個人都不願意。

    ”孔子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盡自己的力量去負擔你的職務,實在做不好就辭職。

    ’有了危險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攙扶,那還用輔助的人幹什麼呢?而且你說的話錯了。

    老虎、犀牛從籠子裡跑出來,龜甲、玉器在匣子裡毀壞了,這是誰的過錯呢?”冉有說:“現在颛臾城牆堅固,而且離費邑很近。

    現在不把它奪取過來,将來一定會成為子孫的憂患。

    ”孔子說:“冉求,君子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想要那樣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來為之辯解的作法。

    我聽說,對于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

    因為這樣,所以如果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用仁、義、禮、樂招徕他們;已經來了,就讓他們安心住下去。

    現在,仲由和冉求你們兩個人輔助季氏,遠方的人不歸服,而不能招徕他們;國内民心離散,你們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内使用武力。

    我隻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評析】 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戰思想。

    他不主張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國際、國内的問題,而希望采用禮、義、仁、樂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

    此外,這一章裡孔子還提出了“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朱熹對此句的解釋是:“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

    ”這種思想對後代人的影響很大,甚至成為人們的社會心理。

    就今天而言,這種思想有消極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現代社會,這是應該指出的。

     【原文】 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 【譯文】 孔子說:“